蘇維埃中央政府與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特慎重地向南京政府當局諸公進言,在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理應翻然改悔,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在全國範圍首先在陝甘晉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此不僅諸公之幸,實亦民族國家之福。如仍執迷不悟甘為漢奸賣國賊,則諸公的統治必將最後瓦解,必將為全中國人民所唾棄所傾覆。
——《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86頁)“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出自《詩經小雅常棣》: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有永歎。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每有良朋,也無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其然乎!
這是一首古代奴隸主歡宴兄弟、以篤友愛的詩歌。大意是:常棣花開連成片,萼拊光華同根生。閱盡如今世上人,有誰能如兄弟親。死喪對人是威脅,唯有兄弟最關切。原上聚土入荒塚,兄弟相尋見真誠。鶺鴒被困落荒原,兄弟總會來救急。縱有好友情誼深,隻會奈何空長歎。兄弟家內鬧紛爭,抵禦外侮相與共。雖有親密好朋友,卻也不會來相助。喪亂已經漸平定,既享安全又寧靜。雖有手足親兄弟,不如好友感情深。排起碗盞享佳肴,開懷暢飲意濃濃。兄弟一切來聚齊,融洽篤愛密無間。妻兒和諧感情深,好比鼓瑟和彈琴。兄弟友愛且和睦,融洽無間樂悠悠。家人平安情交好,愛你妻兒感情深。深思熟慮理自現,此話豈有不在理?詩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意謂兄弟雖在內不和,對外猶能同心抗敵。後以此勸說鬥爭的雙方相互冰釋前嫌,一齊應對來自外部的壓力。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策略,並與之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試圖博得同情。然而,侵略者並沒有減緩侵略的步伐,他們在占領東三省後,又在1935年發動“華北自治運動”,企圖將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青島三個特別市脫離中國政府管轄,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步步緊逼的侵略行為徹底激怒了中國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運動掀開了。
中國共產黨是推進抗日救亡運動的積極踐行者。從1935年11月13日到1936年3月1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布告》三封電文宣言,呼籲停止內戰,聯合起來,共同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同時,中共方麵還積極聯絡張學良、楊虎城等國民黨方麵主張抗日的將領,在國民黨上層人士中做了大量細致的統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