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從遠方吹來的風(1 / 2)

這裏要講的是一個殘疾少年同命運殊死搏鬥的故事。雖然人活在世上境遇迥異,但是心靈互通相照,相信讀者能從小說中感受到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勇於超越的頑強力量。

——謹此開頭

在崇山峻嶺的南方,一條蜿蜒的小河靜靜地流淌,洗潤著安祥的村莊,這就是生養胡揚的家鄉——一個山清水秀的寨子。

“你長大了做什麼?我長大了為人民服務……”生產隊裏三間破舊教的教室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這聲音給平靜的山村增添了幾分熱鬧和希望。

“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建設四個現代化……”老師的聲音彌漫在小小的學校上空。

“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實行了農業生產承包責任製,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村莊更加美麗了,你們就這樣寫……”隊裏年過半百的民辦老師韋天祥照例要求灰頭土臉的學生們寫出一篇讚美家鄉的作文。韋老師上課從不說過普通話,他聲音沙啞卻射出著令孩子們畏懼的威嚴,加上甩打在黑板上棍子發出的吡啪聲,像在趕著一群牛回欄,費了不少勁才能把三個班的學生們老老實實攏在低矮的教室裏而不出現混亂。但吵鬧聲此起彼伏,對不安分的學生,韋老師會毫不猶豫地撿起地上的粉筆頭打過去,對聲音過大的學生他的鞭子會毫不留情地飛舞。多年教師的生涯,他對訓服調皮學生遊刃有餘。村民都為他的嚴厲叫好,學生們自然對他敬畏三分。

村裏張老爺子誇過韋老師,說韋老師肯定是放牛的好手,把一群頑皮異常的野小孩教訓得服服貼貼可不簡單,何況韋老師還要上三個年級的課。事實上張老爺子說得很對,韋老師極會相牛,假期裏他常走村躥寨,替人相牛,撈幾個小錢。沒人請他的時候,他自己就當牛販子,發了一些小財。韋老師布置了一屆又一屆的作文,可從沒讓他感到滿意的。孩子們不會說普通話,遣詞造句毛病多得趕上山裏的荊棘,他們又如何寫得出通順優美的作文呢。但韋老師也實在找不出更合適的作文的題目,隻好如此這般。

韋老師解放前念過初中,要不是為了在生產隊拿些工分,他也不願意站到講台上,臭老九的滋味他償夠了。正當他也覺得一輩子沒能從教學中得到驚喜的時候,分田到戶了,老師能拿到一點工資了。更加石破天驚的事情出現了,村裏一個女孩子考北京科技大學。女學生不僅能到北京上學,還能分配工作,捧上鐵飯碗,過上城裏人的生活。總之,考上大學轟動不亞於古代中狀元,窮山溝飛出了金鳳凰,一時萬人矚目,十裏八鄉當作新聞,傳為美談,給這個亙古沉寂的小山村帶來比山崩更為猛烈的衝擊力,深深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靈。每當女大學生放假回來時,全村人都目不轉睛地圍觀著她,如同城市裏來的女人,好像她從沒有在村子裏生活過似的,好像她天生就是山外的人。大學生就成了所有人的偶像,成了尊貴的象征。

也就從女孩子開始,大學生成了所有人心目中高不可攀卻揮之不去的夢想和羨慕。從此,老師們找到了最好的讀書目標,學生們也有了最好的學習榜樣,家長們更加明白了上學的意義。上學從那時起就變得高尚了。老師從那時起在人們心目中就增加了份量。

韋老師一輩子也沒見過大學是啥模樣,但是女大學生真真在他教鞭下走向首都,那一刻,他突然覺得自己高大起來。在女大學生的升學宴會上,連鄉裏的頭頭都來了,韋老師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一旦山村裏的學校跟城市裏的大學聯係起來時,每個都對破舊的學校刮目相看,禮讓三分了,因為它承載著太多的期待和寄托了。他陶醉於村莊曆史的改寫,也是他吃了半輩子粉筆灰後得到的最大的安慰了。

但是大學生苗子好比沙裏淘金,鳳毛麟角,女大學生隻能算是個奇跡,韋老師對學校裏的學生並不抱太多的希望。

直到有一天,當他閱到三年級學生一篇《可愛的家鄉》,便被其中流暢的語句,生動的描寫,還有整潔的巻麵吸引住了,仿佛那是一篇城裏來的孩子寫的作文,大有女大學生的遺風,他心底裏的神經仿佛被電流擊中一樣,驚訝起來。學校裏不過十幾個學生,隻到三年級才開始寫作文,但是這名學生的第一篇作文就顯得與眾不同,顯示了極佳的天份。韋老師毫不猶豫地工工整整地把學生的作文抄到黑板上,並鄭重其事地寫下――作者:胡揚,並馬上叫學生們跟他一起朗讀這篇作文——這是一種特殊的至高的表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