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發展總是充滿了曲折,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打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要努力把中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進程。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具有深刻的曆史原因。總結“文化大革命”發生並持續時間之久的曆史根源,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改革開放,使“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不僅是政治學、曆史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全黨全國的重要任務。
對於“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多次進行過深入的分析和評價。
通過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曆史教訓,鄧小平深刻地指出:
總起來說,1957年以前,毛澤東同誌的領導是正確的,1957年反右派鬥爭以後,錯誤就越來越多了。
《論十大關係》是好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也是好的。《1957年夏季的形勢》中還說,必須在我國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現代化的農業基礎,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才能獲得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幹部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這是一個宏大的隊伍,人少了是不成的;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
兩次鄭州會議也開得及時。1959年上半年,是在糾正“左”的錯誤。廬山會議前期還討論經濟工作。彭德懷同誌的信一發下來,就轉變風向了。彭德懷同誌的意見是正確的,作為政治局委員,向政治局主席寫信,也是正常的。盡管彭德懷同樣也有缺點,但對彭德懷同誌的處理是完全錯誤的。
接著就是困難時期。1961年書記處主持搞工業七十條,還搞了一個工業問題的決定。當時毛澤東同誌對工業七十條很滿意,很讚賞。他說,我們終究搞出一些章法來了。在這以前,還搞了農業十二條,人民公社六十條。看起來,這時候毛澤東同誌還是認真糾正“左”傾錯誤的。他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也是好的。
可是到1962年7、8月北戴河會議,又轉回去了,重提階級鬥爭,提得更高了。當然,毛澤東同誌在八屆十中全會的講話中說,不要因為提階級鬥爭又幹擾經濟調整工作的進行。這是起了好的作用的。
但是,十中全會以後,他自己又去抓階級鬥爭,搞“四清”了。然後就是兩個文藝指示,江青那一套陸續出來了。到1964年底、1965年初討論“四清”,不僅提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還提出北京有兩個獨立王國。
從1961年到1966年形勢的發展可以看出來,調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經濟政治形勢很好,社會秩序很好……
鄧小平認為:“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誤了我們十年時間。說深一點,社會主義時期我們的失誤主要來自“左”的方麵,而“左”的事情從1957年就開始了……
鄧小平強調: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糾正“左”的和右的錯誤之後,取得了人民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建國後的頭八年,也就是從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我們的發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當的。
1957年下半年,我們在政治上開展了反右派鬥爭,當時反右是必要的,但擴大化了,打擊麵太大了。這是錯誤的。接著就是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完全違背客觀實際情況,頭腦發熱,想超高速發展。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實際上違背了八大路線,這一“左”,直到1976年,時間之長,差不多整整20年。“左”的極端是“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主要利用所謂“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名義,煽動“打倒一切、全麵內戰”,製造了全國混亂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