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或者媽媽按順序報鍾點數,讓孩子移動手臂到代表時針的點數。超過6點後,讓孩子交換代表時針和分針的兩隻手臂。
當孩子睜著眼睛能找到正確的位置後,再讓其閉上眼睛做同樣的動作,重複幾次。
●認半點
對孩子來說,認識整點較容易,但是認識半點則較難,父母可以按照學習整點時間的步驟,作如下變化:
在黑板上畫一麵鍾,一半用紅色,一半用綠色。
讓孩子將雙臂放在12點的位置,保持臂長一長一短。然後讓長臂開始繞鍾移動,當到達數字6的位置時,告訴孩子停下來,並告訴他已經過了半個小時,我們稱之為12點半。
多角度認識圓形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很準確地認識不同大小的圓形,但是,圓形還能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圓形能夠由什麼樣的圖形組成?要進一步認識圓形的作用和構成,父母可以進行以下訓練:
在吃圓形的餅之前,用小刀將餅切分成2份、3份、4份。讓孩子學會經圓心切分,使每份大小相等。然後,父母再找來圓形的硬紙片,用剪刀剪下1/2、1/3、1/4,再讓孩子將它們重新拚成圓形。通過切分和拚合,讓孩子認識圓形以及圓形的1/2、1/3、1/4的不同形狀。
認識刻度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認刻度。但是,對於不到6歲的孩子來說,認識刻度確實有些難度,父母需要對他們進行專門的訓練。
父母給孩子準備一個量杯和一個瓶子,讓孩子試一試用杯量水,說出用幾杯水可以灌滿一個瓶子。教孩子學會看量杯的刻度,如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等,也懂得250毫升牛奶就是半斤,500毫升就是1斤,然後算一算一瓶水大概是多少毫升。比如3杯水裝滿了一瓶,讓孩子把每一杯水是多少毫升寫在紙上,然後加起來,知道一瓶水大概有多少毫升。通過這個遊戲,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在遊戲中讓孩子認識到“容積”的計量單位。
認識日曆
父母利用掛曆,先教孩子認星期,告訴孩子一星期有7天,按順序分別是星期一至星期日。孩子認識了星期後,再讓孩子認月份,將月份按照31天、30天分類,並指出2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應該作為一個特殊的月份。當孩子學會了看星期和月份後,父母可以隨意指一個日期讓孩子認知,強化孩子認識日曆的能力。這項訓練不僅教會了孩子看日曆,而且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認識事物的特性
媽媽:“什麼白?”
孩子:“大雪白、棉花白、白雲白、小兔白……”
媽媽:“什麼紅?”
孩子:“太陽紅、紅旗紅、紅花紅、蘋果紅……”
媽媽:“什麼圓?”
孩子:“皮球圓、太陽圓、飯碗圓、包子圓……”
該項訓練也可以由爸爸和孩子來進行,父母還可以問:什麼黑,什麼大,什麼會叫,什麼會飛,什麼會跳……隻要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東西具有的特性,父母都可以問孩子。這項訓練不僅強化了孩子的認知能力,而且有助於提高孩子思維的敏捷。
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5~6歲的孩子,大腦的抽象邏輯性思維開始萌發,孩子對語言的依賴性逐漸增強。但因為孩子的詞彙量還不夠豐富,對抽象性、概括性較高的句子掌握得還不多,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製,就出現了詞不達意、表達不清等現象。父母可以利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訓練孩子的邏輯能力:
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遊戲永遠是訓練孩子各種能力的最好方法,在這個時期,訓練孩子思維邏輯能力的遊戲有以下幾種:
●兒歌接龍遊戲
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玩兒歌接龍遊戲,具體方法參照以下步驟:
爸爸:“一隻青蛙一張嘴。”
孩子:“兩隻眼睛四條腿。”
媽媽“撲通一聲跳下水。”
爸爸:“兩隻青蛙兩張嘴。”
孩子:“四隻眼睛八條腿。”
媽媽:“撲通兩聲跳下水。”
……
孩子在參與這個遊戲的過程時,會積極思考,爭取不出錯,因此其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找朋友遊戲
父母準備大小不同的螺絲及螺絲帽數組。首先將螺絲和螺絲帽分散在桌麵上,讓孩子憑著視覺判斷它們之間的不同,並將螺絲帽和螺絲按大小進行分類。接著,讓孩子通過看和用手觸摸,分別分辨大小螺絲帽和螺絲的差異,進一步細分。最後,父母和孩子進行一場擰螺絲的比賽,看看誰擰在一起的螺絲和螺絲帽最多。在這項訓練中,孩子需要不斷判斷如何分類,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
●給小人找家遊戲
父母先準備一些有各種形象的小人圖畫,圖中有男孩和女孩,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戴眼鏡的和不戴眼鏡的。先把圖畫拿給孩子觀察,並請孩子說出他們誰和誰是一家的,並說出理由。這項訓練主要是讓孩子學會看示意圖分類,提高孩子的分析推理能力。
●誰的不一樣遊戲
父母先在一堆相同的東西中放置一個不同的物品,例如:在一堆書籍中放置一輛玩具小車。然後請孩子拿出裏頭不一樣的東西。當孩子把東西拿出來後,父母讓孩子解釋為什麼要拿出這個東西,而不拿其他的東西。父母在聽完孩子的理由後,再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異、同”的概念。
這個遊戲的作用是多方麵的,既鍛煉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又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逐漸學會推理、判斷、說明。
●故事接龍遊戲
父母在講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講完,大可以將故事的內容分成兩部分,父母講故事的開頭,讓孩子按照情節內容編出合理的故事結局。父母也可以告訴孩子故事的結局,讓孩子編故事的開始。這種接龍講故事的遊戲是非常受5歲孩子喜歡的,不僅能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訓練他們思維的邏輯性。
●猜謎語遊戲
孩子思考的過程就是一種思維創新的過程,父母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有趣,對孩子來說難度不大的謎語,如:
大眼睛,寬嘴巴,“咕呱咕呱”愛說話,捉蟲能手就是它。(謎底:青蛙)圓又圓,輕又輕,節日飄在半空中。(謎底:氣球)
小寶寶圓頭腦,拍一拍,跳一跳。(謎底:皮球)
頭戴紅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擺架子,說話伸脖子。(謎底:鵝)
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是個圓盤,有時是把鐮刀。(謎底:月亮)
兄弟兩個一樣高,一日三餐它們忙,光吃飯菜不喝湯,酸甜苦辣搶先嚐。(謎底:筷子)
訓練孩子的逆向邏輯思維能力
在這一階段,孩子的逆向思維得到高度的發展。在使用逆向思維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根據不同事物之間的聯係來進行分析和推理,這種推理開始由表麵的轉向內在的,由直接轉向間接,對於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訓練5~6歲孩子的逆向思維,主要是讓孩子學會推理,通過各種創造活動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
父母找來一副撲克,選出其中表示數字1~9的牌。先請孩子把牌洗好,然後父母隨意抽出其中一張藏起來,然後將剩下的牌攤開,讓孩子猜一猜被抽出的牌是什麼花色什麼數字。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父母重點培養的內容,這也是孩子最能表現“獨立”的環節。5~6歲的孩子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提高自理能力:
解、係鞋帶
孩子5歲左右,父母就要開始訓練孩子解、係活結。
父母先做示範,一步步告訴孩子如何讓繩子(繩帶)一步步地穿插,繞結在一起。示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講解。接下來讓孩子自己做練習。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做,或者隻進行了一部分,父母可以提醒他們,或者用手把手的方式教他們,直到孩子學會。係鞋帶是一項動作精細的活動,這項訓練不僅能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鍛煉孩子手部動作的精細度。
整理書包
孩子5~6歲時,已經可以上幼兒園了,所以,父母不但要讓孩子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還應該讓孩子學會收拾自己的書包。父母先給孩子做示範:將書包裏的書和文具都倒出來,清理一下書包,然後把書一本一本地放進書包裏,碼放整齊,接下來是鉛筆、文具盒的整理。等孩子收拾、分配清楚以後,再檢查一下有什麼東西落下了。然後讓孩子按照示範的程序自己整理書包,如果孩子收拾得很有條理,父母就要給予表揚。
棉被折法進階練習
前一階段的整理床鋪訓練中,是爸爸或媽媽先將被子鋪好,然後和孩子一起折疊,孩子6歲前後,父母就可以進一步訓練孩子折疊被子。父母讓孩子自己抓住棉被角的兩端,抖一抖放在地上,將兩角和對麵兩角合在一起,再對折,共折3次。多練習幾次,孩子的動作就會熟練起來。
學洗頭
孩子6歲前後,媽媽就可以教孩子學習洗頭發了。媽媽先兌好水,水溫既不能太涼,也不能太熱,接著讓孩子自己將頭發衝濕,抹上香波或洗發液,雙手在頭發上不停地摩擦直至出泡沫,清洗耳後額前、枕後發際和汗多的部位,然後將泡沫清洗幹淨,將頭發擦幹及時梳理。訓練孩子自己洗頭發,也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
創造性思維能力訓練
一個有想法的孩子,不會盲從於他人,其思維活躍,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一特點在孩子5~6歲時已經有所表現。為了更好地發展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鼓勵孩子廢物利用
日常生活中,很多東西在用過一次後就不需要了,扔了又覺得可惜。這時候就可以采用廢物利用的方法,變廢為寶。讓孩子利用廢物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且,將廢棄的物品重新利用起來,有利於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
如果家裏有廢棄的盒子、飲料瓶、吸管等,先不要著急於扔掉,而是將這些東西統統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動手改造,將它們重新利用起來。在剛開始時,孩子可能覺得不知道如何下手,父母可以先給孩子做示範,如用飲料瓶做成一個花瓶,然後讓孩子自由發揮,隻要將這些廢棄物變成有用的東西就可以了。
訓練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求異思維,具體來說也就是一種創新思維,父母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其創新思維。
在這項訓練中,父母可以針對某個事物提出問題,然後讓孩子思考所有合理的答案。
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應鼓勵孩子創造性思維,能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父母應多給孩子出一些類似的題目,並鼓勵孩子嚐試著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