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後記(1 / 1)

毛澤東讀書萬卷。

他愛讀的書籍,有二十四史,其中有一部是《三國誌》,也有古典文學,其中有一部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誌》是史書,也是文學;《三國演義》是小說,也有史事。毛澤東一生不離“三國”。從有記載文字佐證,他至少讀了七十年的“三國”。

三國故事是中國農耕社會的大眾文化。中國人不知道三國故事的是很少的;三國故事還走紅世界華人區,成為構建、交流民族情感、語言的紐帶和橋梁。

有很多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化學術工作者熱衷於三國故事,但古今中外還沒有人能像毛澤東那樣,善於運用三國故事,作為構通與基層群眾和各項實踐的思維素材和語言陳述。他對幹部和群眾的談話經常穿插三國的故事,譬如借用劉備所說的與諸葛亮間魚水關係,形象地表示群眾的作用;1947年彭德懷在陝北殲滅劉戡軍請示毛澤東時,他又以“張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比喻。這些乃是《三國演義》通俗易曉的多元功能。但他從未像有些人傳說的把它視為“兵書”,教條化地指揮打仗。

對於三國,毛澤東從演義到曆史,都頗洞明通曉,從中提及篇中精華處,且常作為日常教育、開導的內容。他號召做幹部的人要讀《三國演義》,還勸導周圍的工作人員讀三國,對警衛員說,這些書“知識很豐富,裏頭反映社會情況,裏頭有曆史,有風俗習慣、人物,你要多看嘛!多看,會使你聰明,對社會了解得多一些,也會對事物增強分析能力。”顯然,毛澤東充分評價《三國演義》等書,並非是對藝術形象的情感審美體驗,而是出自尋求真和善的社會價值觀,把它視為認識社會的批判武器。毛澤東對三國的人和事加以評論、敘述,蘊含有許多哲理。其中有:

一、“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闡述弱能勝強、新生力量戰勝腐朽勢力的必然規律。於世家大族如袁紹、劉表輩蔑視,而對曹操、郭嘉,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呂蒙、陸遜頗見欣賞,提出要向他們學習、看齊。

二、以唯物史觀認識論,就若幹三國學術問題,提出了別開蹊徑的獨特見解。譬如:毛澤東讀《三國誌》,對於街亭失陷時遠離前線的諸葛亮加以批評;彝陵慘敗亦在於劉備軍糧困乏;等等。毛澤東的這些新銳見解,是在精讀、通讀有關“三國”的許多古書,並將書本和實踐巧妙結合起來後,才得到的。

三、引用三國文句和內容的辯證內涵,古為今用。1936年與邵力子信:“《三國演義》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與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機會,先生其有意乎?”1970年因不當國家主席事,以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故事為例,其比喻運用自如,可謂恰如其分。

毛澤東從民族情感和倫理規範相融合的視角加以解剖和演繹,以其獨具的政治思維特色,給予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以再新的含義。

毛澤東談論三國如數家珍,本書所輯錄的,雖屬片言斷語,多不成章,但它卻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它也是我們認識、研究他的文化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近年,因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從而采擷了圖書、報刊上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與三國有關的評述和活動內容,讀後覺得頗有閱讀和研究價值,由此將它按年月順序排列,稍作注釋,疏理成冊。此中原出處未注明日期的,如若幹行蹤、讀書批語,除能說明外,隻能是歸納於相近內容的條目了。我希望本書能幫助廣大的三國愛好者增進知識,擴大眼界,亦為研究古史特別是三國史的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作者

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