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人看來,這樣的想法很可笑,課堂上的時間非常寶貴,為什麼要浪費寶貴的時間而課下再花時間複習呢?因此,你在北大的每一個課堂上,都會發現一群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學生,這也是他們在短時間內就能學到更多知識的原因。
心理學研究證實,注意力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注意力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動在每一瞬間都能有選擇地反映事物;注意力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腦中獲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為注意力擁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兩個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力具有選擇、保持以及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的功能。因此,在課堂上注意聽講,對於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在一次數學課堂上,北大教授問了學生們一道思考題:把9個橙子分給13個小朋友,怎麼分才公平?
學生們開始了各種運算,但一個聰明學生很快想了出來:“榨成果汁,就能平均分了。”
確實,這道思考題並不難,而教授是希望告訴學生們,一切表麵的計劃都是虛無的,要完成某件事情,達到某個目標,我們首先要講求方法,不論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
其實每個人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隻會因為抗而成長。今天我們輕鬆了,並不是生活越來越容易,而是我們越來越堅強。
——北大人箴言
每一個北大夢實現的背後,都有一個堅持不懈的身影。曾經的北大教授,也是中國現代曆史學家張注洪,是一位長期從事中國現代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老專家。通過他的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堅持的重要性,從而督促自己更加努力。
張注洪教授一直到退休,都在北京大學任教,這種持之以恒的品質正是北大精神的傳承。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跳槽”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大家為了更好的條件不斷變換著工作單位,然而還有一些像張老這樣的北大人,選擇從一而終,一旦認定自己的事業,絕不會半途而廢。往往是這些能夠堅持到底的人,更容易做出偉大的成績。
張注洪教授之所以能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離不開他的科研成果,而這一切又離不開他的堅持。這一點從他讀書的習慣中就可以看出。
出生於書香商貿之家的張注洪先生,從小就接受了當時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洗禮。他非常喜歡讀書,從《唯物史觀》到《中國近百年史》等書籍,他都會仔細閱讀,也一直堅持著讀書的習慣。碰到好的書,他還會不止一次地一讀再讀。
1926年出生的張注洪,早期讀到了一本《西行漫記》,因為很喜歡,他就堅持一次又一次地去閱讀。說起來也奇怪,張注洪覺得每一次讀完之後,給他的啟示和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本書多年來被他一讀再讀。
《西行漫記》的作者是斯諾,因為偶然的機會,張注洪先生第一次讀到了這本書。初讀的時候,由於對書的內容完全陌生,他費時費力地將它讀了下來,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可也收獲頗多。
到了後來,再拿起這本《西行漫記》的時候,張注洪先生使用了略讀的方式。就是將書中的內容簡略地讀過,到了一些重點的地方,再對這些內容細細體會,從而能夠將第一次閱讀時沒有掌握到的內容在這一次補充起來。然後,也就變得更全麵了。
隔一段時間再讀這本書的時候,張注洪選擇了細讀。主要目的在於將之前兩遍閱讀之後的內容細細地再次去體會。比如,故事內容的真實性等,都可以通過這樣的細讀被發現。張注洪先生一生將《西行漫記》讀了許多遍,初讀、略讀、細讀、研讀,就這樣一次次地去發現書中的不同之處。
從對一本書的堅持中,就可以看出張注洪先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也為其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他將全部精力獻給了終生為之奮鬥的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研究工作,並且成績卓著。
人的一生會經曆很多事,我們會隨著成長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然而隻有堅持到底的人才可能收獲成功。每一位北大人都懂得其中的道理,他們也會不斷調整目標,但隻要是認定的道路,就絕不會輕易改變。他們會堅持走下去,這也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而反觀一些平庸之輩,他們的人生中有過各種各樣的目標,卻沒有一個成功。為什麼?因為他們無法堅持到底,半途而廢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
成功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就算天賦超常,能力出眾的北大學子也要不斷堅持才能最終有所建樹,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要如此。
今天的堅持就是明日的成功,我們也許不是天賦超常的人,也許沒有過人的才能,但隻要堅持在某一領域努力,就一定會有所建樹。對於我們來說,每天堅持一點,成長一點,這就足夠了。日積月累,相信一定會見到驚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