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之順暢。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因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因為這些人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2.毛姆·為樂趣而讀書
許多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代,很少有人有時間博覽群書,除非是與他們有關的書籍。
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致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隻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相同,最多隻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後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能真正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說或其他可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隻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呢?
3.郭沫若·不要淺嚐輒止
年輕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讀書而論,尚未開卷時,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難,則不禁頹然而氣餒。於是淺嚐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別人的評論以自圓,或僅讀一書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從而道聽途說。這是我們年輕人中最易傳染的一種通病。
有個農夫擁有一流的種植技術,被人們尊稱為“種植之王”。然而“種植之王”到了老年,卻非常苦惱,因為他的兒子們種植技術都很差。
農夫說:“我不明白,我自己技術這麼好,孩子們的技術卻這麼差?我明明把所有種植技術都傳授給他們了,可是他們現在的技術還是那麼差。”
一位路人聽到他的訴苦,便問:“你一直在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種植技術,我教得非常仔細。”
“那他們是獨自種植,還是跟著你種植。”
“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他們一般隨著我幹活,很少自己幹活的。”
路人聽了農夫的話之後,便明白了,對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兒子種植技術很爛的原因。”
你覺得為什麼路人這麼肯定呢?
其實,種植之王的兒子技術之所以差,那是因為他隻傳授給了孩子們種植技術,卻沒有給他們實踐的機會。
人生在世,學多少不等於得到多少。我們必須懂得學以致用,人才能獲取真正的進步,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珍惜:管理好時間
世界真的很小,好像一轉身就不知道會遇見誰。世界真的很大,好像一轉身,就不知道誰會消失。
——北大人箴言
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向光明未來,也有可能讓我們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人們常常這樣形容時間的重要,像“時間如金錢”“時間如生命”等等。因此,對於時間,我們要倍加珍惜。那麼,要怎樣珍惜時間呢?在北大人看來,做好時間管理就是對時間最好的尊重。
如果沒有管理好時間,也就意味著你沒有很好地去珍惜時間,那麼你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變得雜亂無章。想知道北大人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嗎?
2012年,北京大學本科新生總計人數達到3600人,而且這其中有20%是家庭困難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夠在北大安心學習,校方給這些困難學生每人發放了“愛心大禮包”。
之後,在綠色通道迎接學生的當時的校長周其鳳,用自己的故事為大家上了到北大的第一堂意義非常深遠的教育課。
在北大的這一堂迎新課上,當時的校長周其鳳所分享的是當初自己懷揣四元錢上北大的故事。
周其鳳出發來到北大報道的時候,下了火車身上隻剩下四元錢了。從火車站到北大校園,又花去了三毛錢路費。到了學校,還要買飯盒,買這買那,最後連買飯票的錢都沒了,隻好跟同學們借。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生活狀況,給周其鳳留下了貧困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