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理論”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導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卻讓他們走麥田埂,隻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美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是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麵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隻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麵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西方的擇偶觀裏有一個和這個故事相似的“麥穗理論”,是說一個人在尋找伴侶時如同走進了一個麥田,一路都看見麥穗,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會有躊躇與彷徨,遺憾與悲傷。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選擇一支來陪伴自己的旅程。當然並不排除有極少數人會在短短的一生裏一換再換。
我們不妨假設有20個合適的單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個女孩,這個女孩的任務就是,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結婚對象,決定跟誰結婚。從這20個裏麵選出最好的一個並非易事,該怎麼做才能爭取到這個結果?
首先要考慮的是約會時對對方真實性格、人品的判斷。
約會時,男女雙方一開始都是展示自己的優點,掩蓋自己的不足。當然,他們都想了解對方的一切,不管是優點或是缺點。然而,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一方在約會時都會掩藏自己的缺點。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在擇偶的時候,都要仔細思考所麵臨的情形,並力圖發現哪些是真實的,哪些隻是為了獲得良好印象而偽裝出的。
對於一個女孩來說,男朋友贈送的鮮花是相對廉價的,而貴重的鑽石、金表、項鏈等禮物也許更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心。這並不是因為值多少錢的原因,正如有句話說的好,“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有多深,就會為她掏出多少鈔票”。這是一個人樂意為你奉獻多少的可靠證明。
然而,禮物值多少“錢”對於不同的人是有差異的。對一個身價億萬的有錢人來說,送上一顆名貴鑽石可能比帶你遊山玩水的價值要低的多。反之,一個窮小子,花了大量時間辛勤工作,買上一顆鑽石的價值就要高得多。
你也應當意識到,你的約會對象同樣地會對你的行為挑揀一番。因此你得采取能真正代表你具有高素質的行為,而不是誰都學得來的那些行為。
探詢、隱藏和發現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不僅在初次約會時很重要,在整個關係發展的過程中都很重要。
很明顯地,最好的方法是和這20個人都接觸一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經過對比篩選,找出那個最適合的(當然並不一定是優秀的)人。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和每個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嚴格的條件:每個人隻能約會一次,而且隻能一次性選擇放棄或接受,一旦選中結婚對象,就沒有機會再約會別人。
那麼最好的選擇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實上是存在。好的方法可以增加達成目標的機會,當然不能否認還有運氣的成份。
不如我們就用模型來模擬實戰一下。顯然,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因為他是最適合者的幾率隻有1/20。這個幾率可以說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籌碼放在第一個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賭注。同樣地,後麵的人情況都相同,每個人都隻有1/20的幾率可能是20個人當中的最適合者。
可以將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組(比如分成5組,每組4人)首先從第一組中開始選擇,與第一組中每一個男性都約會,但並不選擇第一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優秀、再完美都要選擇放棄。因為,最合適的對象在第一組中存在的幾率不過1/5。
如果以後遇到比這組人更好的對象,就嫁給這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就是這麼進行選擇的,通過總結從前戀愛的經驗與心得體會,作為評估後來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