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2 / 3)

浩浩三藏不可窮 浩浩者。深廣之義。三藏者謂能所執也。蓋持種義邊名為能藏受。熏義邊名所藏。七執為我名為執藏。故頌雲。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論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引此以謂。此第八識具三藏義。體用深廣。凡小所以不達也。又解深密經雲。阿陀耶識甚深細。已見上文注。引此頌證執持之名義。以見凡愚不達所以也。

淵深七浪境為風 此言第八現識如水。八識現種如波。境等四緣如風。若四緣之風恒擊第八現水。則常起八識種現之波。喻中多風至多波生。少風至少浪起。法中多緣多識生。少緣少識起。故楞伽雲。如海遇順風等。已見上文。

受熏持種根身器 此第八識能受前七識熏。能持諸法漏無漏種。以此識為總報主。所以持種。具四義故。所以受熏。謂一堅住性。二無記性。三可熏性。四與能熏和合。言堅住者。從無始之始究竟之終一類相續故。然則第七亦爾。何非所熏。以第二義揀之。要是無記。猶如茞勝性非香臭熏。以香即香。以臭即臭。若香臭之物雖熏以香臭。縱經日久卒莫能變其氣味也。此第七既有覆性故非所熏。八俱五所具前二義應為所熏。以第三可熏義揀之。謂可熏者自抂之義。所非自在。豈當所熏。然而他人第八具此三義。應受熏否。以第四義揀之。曰要與能熏和合。故謂能與所時處皆同方為和合。他八與己殊不相幹。若己之能熏熏他第八。何異己食而責飽於人耶。所以第八具此四義。獨得受熏也。此頌第八受熏影顯前七識即為能熏故。以前七頌中隱略能熏語故能熏四義者。一有生滅。二有勝用。三有增減。四與所熏和合。謂生滅者。有能生長之作用。故是能熏。然無記色心皆有生滅。亦皆能熏。以第二義揀之。要有勝用。以善惡有覆強勝之力。名為勝用。然則佛位法既是強勝。何非能熏。以第三義故。蓋增減。乃損益之義。佛無損益。故非能熏。蓋應剛則剛。合柔即柔。能成辦事。是為損益。然自身前七具上三義。能熏他否。謂有第四義。要與所熏和合故。是前七王所皆能熏。除無記性。善惡皆具故。所熏唯王。心所不預焉。所若受熏。大過失生。不應齊責。種子根身器界即第八所緣之境。又持種故。所以受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