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順宗不順(3)(1 / 2)

朝廷亂成一團,地方也不消停。這天四川的韋皋派謀士劉辟來京城,求王叔文幫忙辦件事。

韋皋的請求

自從靖難立下大功後,韋皋一路高升,他成為劍南節度使,得到四川這塊大肥肉。他又一再擊敗吐蕃軍隊,成為朝廷倚重的大將。韋皋在四川當地頭蛇盤剝百姓,不許下屬軍官去長安,山高路遠,朝廷根本不知道巴蜀地區的情況,又封韋皋為南康郡王。

李誦繼位後,韋皋聽說王叔文包攬朝政,他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就派謀士劉辟去找王叔文合作。劉辟是個登科進士,在韋皋身邊待久了,一改文人的有禮有節,見到王叔文就問:“太尉想和您交個朋友,如果能把劍南三川令太尉掌管,太尉自然會酬謝您。如果您不同意,太尉也會報答您。”

這麼明目張膽地向朝廷達官索要封地,不知是韋皋大膽,還是劉辟做事沒大腦。從之後的曆史事件看,原因應該是後者。

李誦和王叔文等人的為政目標之一,就是對付藩鎮勢力。新政推行不順利,王叔文沒來得及處理藩鎮問題,藩鎮倒找上了他!

王叔文不吃威脅,想命人處斬劉辟,又是韋執誼死勸活勸,總算沒鬧出個“私殺藩鎮使臣”事件。劉辟趕緊溜回成都,把朝廷情況如實向韋皋彙報。

韋皋不怕王叔文拒絕,他早就想好了,王叔文不同意,他就去找太子李純,哪個太子不想多撈點支持率?他給朝廷寫了一封奏折,說皇帝龍體欠佳,應由太子監國。緊接著,荊南的裴均、河東的嚴綬也發來奏折,請求太子監國。

韋皋又給太子寫了封信,先說李純“天下安危,係於殿下”,又說自己“位居將相,誌切匡扶”,勸李純“一朝使叔文奸佞之徒,侮弄朝政,恣其胸臆,坐致傾危。臣每思之,痛心疾首!伏望殿下斥逐群小,委任賢良”。

李純回了封感謝信,此外不見動靜。想要收拾王氏集團的人多著呢,他這個太子不用親自出手,自有人為他聯係地方節度使,自有人為他征求朝廷大臣們的意思,自有人為他討父親李誦的示下。他隻要規規矩矩在東宮讀書,裝作什麼也不知道,早晚能登上皇位。

這麼重要的時刻,王叔文如何應付?

王叔文什麼也不用應付,他的母親病重快要去世,他要回家服喪。

古代重視孝道,官員的父母去世,必須辭官回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叫做“丁憂”,王叔文不得不回家。在最不該離開的時候,他卻必須離開。王叔文心灰意懶,不用等群臣表態,他已經知道王氏集團的結局。

王叔文在翰林院擺了一桌酒席,請來翰林學士和李忠言、俱文珍等宦官,對他們說:“家母病重,我一向為國家盡心盡力,不避好惡,是為了報答皇上對我的恩典。一旦我離開朝廷,朝廷上肯定會對我百般誹謗,不知誰能幫我說一句話,請各位開懷見察。”

知道自己即將失敗,王叔文去向對頭們求情。李誦如果知道的話,不知會不會大罵自己看人不明。麵對困難不能解決,麵對失敗隻想討饒,王叔文身上沒有改革者的銳氣,將新政策托付給這樣的人,難怪順宗總是不順。

二王八司馬

王叔文一走,順宗李誦和王氏集團同時陷入危機。

從前王叔文通過李忠言、牛昭容聽李誦的命令,向李誦彙報工作,再通過韋執誼執行。現在他這個紐帶不在,李誦不能傳達命令,韋執誼也無法得到指示。

那麼王伾在做什麼?

離開王叔文,王伾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王伾的才能還不如沒讀過多少書的王叔文。他去杜佑那裏請杜佑用王叔文為宰相,杜佑沒理他。過幾天王伾又去中書省為同黨請官,那些一直中立的宰相們像是突然有了統一戰線,不接受王氏集團的所有要求。

居於深宮的皇帝完全沒了消息,隻下令由太子李純監國,這道命令由宮內太監傳達,沒人知道究竟是不是李誦的意思。沒人追究這個問題,隻因大臣都想趕快擺脫混亂,讓朝廷恢複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