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靈武小朝廷(1)(1 / 3)

帝王的麵子很重要

將領們在戰場殺敵報國,雖說沒張巡那麼牛,但死得跟他差不多慘的大有人在。屬下的日子如此悲慘,作為他們的大老板,李亨的日子也同樣艱難異常。

李亨被一群人晃晃悠悠地領到了朔方軍的大本營靈武。在此之前不止一個人跟他說,這裏的治安有多好,人民多麼崇尚和平,將士們何等威武。這樣的話聽多了,靈武在李亨心中不知不覺地就成了大唐的最後一方淨土。

原以為到達了安全地帶,就可以坐鎮靈武指揮全局了,不承想坐鎮靈武安全歸安全,就是有點憋屈。當時,有個叫阿史那從禮的唐朝叛臣,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朔方進攻。有朔方軍隊守衛,阿史那從禮對李亨雖然構不成什麼威脅,可是身為一國之君,天天總這麼被人騷擾,也挺鬱悶的。寢食難安的李亨終於不耐煩,開始考慮離開靈武。

就目前情況來看,皇帝的兩個老窩——長安和洛陽都已淪陷。現在身為天子的李亨在哪兒,哪兒就是整個大唐的政治中心。李亨要去的地方,就是全軍所向的戰略要地。東、西二京陷落,李亨所在的地方就是朝廷中樞,李亨所去的地方就是戰略要地,那麼作為全民風向標的李亨,他的下一站會是哪裏呢?

李亨有一個很好的選擇。

當時全國暴動的唐朝,還真有一個地方沒有被兵火禍亂,這個地方就是富饒的江南。如果李亨選擇了江南,靠著長江天塹,至少可以保證日子過得相當安穩。這和老爹李隆基逃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的做法異曲同工。

但老李家的子孫大多都非常有雄心壯誌,李亨當初既然沒有跟隨李隆基一起逃亡,就說明他已經放棄了偏安的打算。好好的一個王朝,東都西都之內,祖祖輩輩的家業統統落在叛徒手裏,李亨如何能咽得下這口氣?經過多少代人才建立起來的大唐盛世的輝煌與驕傲,又怎麼能這樣輕易放棄?

既然李亨選擇了留守,就不能再有一絲一毫逃避戰亂的想法。偏安這種事,李亨是萬難做到的。既然坐上了王位,就要有王的作為,於是李亨就把自己下一步要去的地方定在了長安和洛陽。

收複兩京,是李亨目前最想幹的事,也是最想先幹的事。

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分析,李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全局的戰略角度來看,李亨的想法顯然有點脫離實際。從李亨所定的下一步目標可以看出李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清敵我形勢。

現在老李家和老安家的情況就是,安祿山明顯掌握了整個事件發展的主動權,原因有三——一是先發製人,二是兵強馬壯,三是氣勢正盛。不過安祿山的優勢明顯,缺點也同樣明顯。

安祿山從範陽發兵,攻下洛陽,又一路來到長安城,這種橫跨式單線行軍路線確實拉得有點太長了。戰線一長就會出現兩種問題,一個是後勤補給困難,另外一個就是容易被對方攔腰截斷,相信腰斬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

而大唐當時的情況也非常不樂觀,總結起來也有三點:一是準備不足,二是久疏戰場、戰力銳減,三是官員貪生怕死、不戰而降。可以說當時叛軍靠武力拿下的城池,並不比大唐投降官員拱手相讓的多多少。而官員之所以會這麼膽戰心驚,主要原因還是安祿山的軍隊來勢凶猛。

針對雙方的現實狀況,大唐目前最要緊的就是盡快打幾場漂亮仗,穩定軍心,而後圖收複兩京。長安、洛陽雖大,但跟全國相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郭子儀和李光弼當時就提出集中大唐少量的有生力量,去截斷安祿山範陽—洛陽—長安一線的行軍之路,甚至提出要直接攻打安祿山的老家範陽。

就當時兩個人的軍事部署來看,拿下範陽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一旦這招“圍範救京”的辦法奏效的話,那麼安祿山到時候別說洛陽沒法待了,他就連想回老家痛改前非的機會都沒有了。

不過,這事兒想歸想,就算這兩個主力將軍全力支持這條方針也不好使,因為有一個人不同意,這個人就是李亨。

首先,長安是生他養他的故鄉,長期漂泊在外,必然歸家心切;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李亨是個皇帝,當皇帝的把都城都給丟了,這事兒傳出去麵子上掛不住。所以說,對於現在的李亨來說,老爹可以丟,大片江山易主也可以接受,但是這兩個有關麵子問題的都城必須拿回來。

李亨的心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現在,李亨執意收複兩京,難度卻比直接攻打安祿山的大本營範陽還要大。先不說洛陽,單說離李亨比較近的長安,就有潼關這道屏障。不久之前就是因為這座潼關,安祿山的軍隊才死死地被絆在了原地。要不是楊國忠從中作梗,安祿山又怎能那麼輕易地拿下潼關?老李家也不會白白損失二十萬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