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洋英雄傳
作者:紹榮
第一回:為母買牛
傾家蕩產
買得牛後
無法售出
明朝末年,天下紛亂,民不聊生。住在上麻的蒙鄧有兩男,三女。三個女子都早出嫁,兩個男子都早成家。現在他是兒孫滿堂。瑤族的風俗是,樹大分丫,人大分家。蒙鄧給兩個兒子分家後,為了種地方便。安排長大蒙剛住在巴洞。次子蒙的住在下麻。兩個老人守住老家,在上麻居住。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分家已五年。兩老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五十多歲的蒙鄧和妻子門沙,隻種上麻屯地屋邊的平地,養五六隻雞,幾隻羊,一頭豬。每到逢年過節時,叫上幾個女兒和兒子及孫子孫女。來殺一頭豬,大家熱鬧熱鬧。想不到這年的七月門沙老太一病不起。到了九月病情惡化,連喝水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孩子們慌了神,不知道如何辦。當時鄉下沒有郎中,也不懂得醫藥。瑤族大多數隻信鬼神。家中兩個月來做了七次鬼,把家中的雞,豬,羊都用光了,還不見有什麼好的起色。並且惡化越來越嚴重,全家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
重病亂打卦,做鬼。蒙鄧看到老太婆病好的希望已經不大了,但為了安慰他就叫巫公阿滿來家打卦。巫公說:“現在你的老祖宗坐不安,他們要吃牛,如果沒有牛,那老太婆的病要好是沒有希望的了,準備後事吧”。現在家中什麼都沒有,用什麼買牛呢?而且說的還是大水牛,必須要三頭大水牛。叫兒子們來商量,把家中幾代留下的兩個古董銅鼓賣了。又賣了祖上留下的手鐲上,項圈,頭釵,耳環等銀器,集中起來還不夠買三頭牛。蒙鄧又去弄立向親戚家借,又找兄弟借一些才夠三頭牛的錢。立即給長子和次子蒙的蒙剛帶著銀子去山腳的九龍去買牛。
說走就走,蒙的蒙剛就出發了,中午時分,來到了山腳的九龍,他兩找到了父親最好的老同巴達,帶路去買牛。兩人背的銀子,在三家討價還價剛夠買得三頭牛。當他們把牛牽到老同巴達的家時,天已經全黑了。當時就在巴達家歇息。第二天,天剛微亮,兄弟二人就起來,因為怕白天,太陽大,趕牛不走,趁著早晨天氣還涼,把牛趕回家。
牽頭要上路時,突然,鄰居家阿明氣喘籲籲的到來。問他為什麼這樣急。阿明說:“昨晚天剛黑,你們媽已不在人世。爸給我連夜來,這時才到,爸說牛不買了,家裏沒人,要你兩趕緊回家料理媽的後事。”牛已經買了,家人中又要人兩兄弟立即回家去。他兄弟倆聽到母親的去世,都傷心地哭起來了。想到養育他們的母親,辛辛苦苦地把他們養大,成家,連個最後的一百都不見,更加傷心,還顧什麼牛。
巴達聽後說:“算了吧,母親去世,請你倆順便節哀,先把牛留在我家裏,有買牛的,我幫你們把牛賣出去,得了銀子,再給你們。如果目前賣不出去的話,可以租給這裏種田的人家,要些租費,到時再轉給你們,你們兩看這樣行不行,如果行,就這樣辦”。兄弟兩商量了一下,說現在
沒有別的辦法,也隻好這樣了。就把牛留下來。急急忙忙地趕回家去。
蒙的蒙剛兩兄弟,回到家,看到母親已過世,大哭一場後,按父親蒙鄧的安排料理母親的後事。料理母親後事的三個月後,兄弟兩又來到山腳九龍頭號巴達關於賣三頭牛的事。來到巴達家,看到三頭牛還在。當時買得牛後,母親過世急著回家,沒有落實,隻是巴達自己講而已。這次來,與巴達協商,決定牛先由巴達著,郵他想辦法把牛賣出去,再把銀子交給他兄弟倆。在沒賣之前,種地的農家,哪家需要犁地耙田,可以租給他們,要些租費,到時賣牛後一起付給他們倆。
這樣確定後,倆兄弟就回家來。一年後,兄弟倆又去看九龍巴達家問他牛賣了沒有。巴達說牛還沒有賣。第二年又去問,巴達還是說,沒有買家,說牛還在,沒有賣。他倆講要看牛,巴達說牛放在坡上。因當時母親病重的時候急著買牛,除自己家變賣家產外,還去親戚和鄰居家借很多銀子,人家急著要用,再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況且鄰居及親戚也不是富裕。蒙鄧無法又催兩兒子去山腳九龍去看老同巴達把牛賣了沒有,買了好拿銀子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