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自然療法,其效果顯著,深受大眾的青睞。本章主要是對刮痧的淵源、常用工具和介質、操作方法和步驟、常用體位和部位、禁忌事項等做一個係統的概括和介紹,讓讀者掌握刮痧常識,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出一份力。
中醫解讀“痧”
痧又稱“痧氣”,民間通稱“發痧”,是一種熱失調,當人體內水分不足或受熱以後,熱邪積存在人體的深部,這種高溫無法有效排除,致使有毒物質淤積於體表或經絡內,使得人體長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痧病的影響,是夏秋季常的症狀。
痧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痧指的是身體上所有的疾病與不適形成一種淤結,存在於機體中,會導致機體形成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古籍認為,狹義痧症主要是由風、濕、火三氣相搏而成的,而一般來說,我們僅僅是將夏季中暑的暑痧視為痧症。
所以,凡是刮痧即謂刮暑痧,認為是專治中暑的傳統保健法。這是痧證的狹義範疇。
什麼是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是在中醫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循著人體的經絡和穴位,應用光滑的硬物器具、金屬針具、瓷勺、古錢、玉石片等,蘸上食用油、白酒、凡士林、清水等,在人體的皮膚、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反複地刮、擠、揪、捏、刺等,造成皮膚表麵的淤點或者紫色痧痕,把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產物通過皮膚排泄出來,使病變的細胞、組織及器官得到氧氣的補充而活化,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
刮痧的曆史
相傳在遠古時期,人類發現火以後,在用火取暖時發現火烤到身體的某些部位,會很舒服。因為以前的人類都居住在原始山洞中,很容易罹患風濕等病,當他們逐漸發現當用烤熱的石頭按壓、刺激身體時,可以治療風濕、腫毒。這就是“刮痧”治病的雛形。
後來隨著針灸經絡理論的發展,民間開始流傳用邊緣鈍滑的銅錢、瓷勺、玉器等器具,在皮膚表麵相關部位反複刮動,直到皮下出現紅色或紫色淤斑。在不斷的實踐中,這種方法被演繹成一種自然療法——刮痧健康療法。
較早有文字記載刮痧的,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1337年撰寫的《世醫得效方》中,其中述:“沙症,所感如傷寒,頭痛嘔惡,渾身壯熱,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能殺人。”又說:“心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今考之,此證乃名幹霍亂,此亦由山嵐瘴氣,或因饑飽失時、陰陽暴亂而致。”刮痧發展到明代,其治病的記錄更加詳細和完善,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但是將“沙”字變成了“痧”。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醫學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刮痧療法也逐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發展成為獨特的療法。近年來,隨著維護人的健康有效的綠色療法成為醫學發展的主流,刮痧療法也受到了社會的青睞,並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臨床保健治療學科。
認識刮痧後的出痧與退痧現象
出痧
痧是滲漏到毛細血管外的含有毒素的血液。毛細血管作為最細小的管腔,血管管壁本身就具有通透性,是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進出的通道。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微循環障礙,即經脈氣血淤滯不通不僅引起疼痛性疾病,也是產生眾多症狀的主要原因。
當人體健康、血液循環正常時,毛細血管沒有出現血液淤滯,刮痧後隻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不會出痧。在機體生病,血流循環減慢,血液淤滯時,毛細血管裏淤滯的血液中代謝廢物會逐漸增多,營養物質則會逐漸減少。一旦開始刮痧,刮痧板的按壓力會將淤滯的血液從毛細血管壁間隙擠壓到血管壁以外,形成痧。而毛細血管內的淤滯會瞬間得到緩解,血流也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