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的形成。
人在清醒狀態下,需要不斷地接受來自外部和自身的各種信息,形成形形色色的感覺。我們用眼睛看形成視覺,用耳朵聽形成聽覺,用鼻子聞形成嗅覺,此外還有味覺、觸覺、溫覺、運動感覺等等。不同的感覺形成的具體過程不同,但其基本機理是相通的:人體中不同的感覺器官中分布有不同的感受器,不同的感受器專門對不同的外界刺激發生反應,從而產生生物電(神經衝動),生物電通過神經傳輸到大腦,在相應的大腦區域引起相應的神經元的反應,進而產生感覺和知覺。
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是五顏六色,形態各異,變化多端的,這個世界似乎可以向我們展示出無窮無盡的形態和特征,從而使我們的感覺內容變化無窮。其實,我們感知事物是在接收和處理大量的有關事物屬性的信息,我們對不同的對象所形成的感覺和知覺實際上是對不同屬性組合的感知。盡管感覺的內容是變化無窮的,也就是說我們感知到的變化無窮的事物所對應的屬性組合是變化無窮的,然而這變化無窮的感覺中所包含的基本屬性卻無疑是有限的。那麼什麼是最基本的屬性呢?
分布在人體不同器官中的各種感受器是大腦獲取信息並形成感覺的基本來源,人體中的感受器雖然種類繁多,數量巨大,但還是有限的,不同感受器所產生的生物電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信息,對應著不同的屬性,這就是我們所能感知到的事物所有的大量的屬性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屬性,我們所有的感覺和知覺其實都是在這些最基本的屬性基礎上進行加工整理的結果,事物的各種屬性也都是在這些最基本的屬性基礎上形成的。
當我們感知著事物的各種屬性的時候,比如觀賞著小狗的外觀或者欣賞著交響樂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事物各種屬性是其本身所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從人的認知過程來看,事物的屬性其實是客觀事物和主觀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脫離開人體內各種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信息加工整理過程,那麼事物的任何屬性都無從談起。沒有人能夠理解蝙蝠通過其聲波感受器所產生的種種感覺以及在其意識中事物的各種屬性,原因很簡單,人類沒有這種感受器,所以對事物的感覺與蝙蝠無從交流和相互理解。
人在認知過程中,總是傾向於把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若幹事物歸為一類,對事物進行歸類無疑使認知過程更加簡捷有效。我們之所以把某些事物歸為一類,是因為這些事物具有共同屬性,我們每次感知該類事物的時候,這些屬性都會出現並被我們所感知。這些共同屬性的組合反複出現且被感覺的結果是該組合在頭腦中被加工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模式。模式的形成意味著這些共同屬性的組合在我們的頭腦中成為一個整體的屬性,模式形成後,我們感覺該類事物的時候,該類事物的共同屬性組合會被反映為一個整體屬性,從而形成知覺。這樣,我們對感覺和直覺可以這樣加以界定: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若幹屬性的整體反映,也就是通過模式來更加簡潔有效地反映事物。
某個具體事物所對應的屬性組合可以分為兩部分:同類事物所共有的屬性部分以及其獨有的屬性部分,即共性部分和個性部分。模式形成後,我們對某個具體事物的感知可分為對共同屬性組合(共性)的知覺及對獨有屬性(個性)的感覺。模式的形成意味著某些屬性的組合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屬性參與思維活動。該過程可用以下圖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