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二世橫行不法,巧取豪奪,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他本人成為羅馬尼亞信貸銀行的主要股票持有人,在國內的41家銀行及企業均持有股票,總價值達6億列伊。
卡羅爾二世的目的是取消君主立憲製,建立起國王的個人獨裁。事實上,除國王一人未動外,羅馬尼亞政府宛若走馬燈,不斷更換,從1930年至1940年共換過25個首相、390個大臣。
在1937年大選中,原執政的民族自由黨未能如願取得多數,於是卡羅爾二世便任命戈加和庫紮組成新政府。他們兩人上台方一周,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便上揚40%,以致民怨沸騰,於是隻得匆匆下台。
卡羅爾二世對此並不感到吃驚,1938年2月10日又任命年邁體衰的總主教克裏斯蒂亞出任首相。由這樣一個老人來承擔管理國家的重任顯然是不可能的,國王獨裁由此揭開序幕。
還在1938年1月,卡羅爾二世便公開對英國《每日先驅報》的記者聲稱:“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是我的政府,它事事必須得到我的讚同。當我對它不滿意時,我就把它撤換掉。”
1938年2月21日,羅馬尼亞頒布新憲法草案,僅僅3天後,2月24日便借助所謂“全民公決”予以通過。
新憲法把大權集中在國王一人手中,規定國王有立法權,議會議員必須向國王宣誓效忠。國王有任免大臣的權力,所有大臣都必須向國王效忠和負責。
新憲法規定由三個職團,即農業和手工業、商業和工業,以及自由職業的三個職團的代表來推舉議員。上院的議員均由國王任命,凡失業者一律無選舉權。一切反對現存政治和社會製度的行為均視為非法。
按照新憲法規定所選出的議員組成為:258名議員中有107名銀行家、工業主和地主,55名律師,30名教授和教員,2名餐館老板;上院的組成大抵也是如此。
新憲法公布後,國王下令解散所有的政黨和政治組織。此後所有工會組織也都被勒令解散,羅馬尼亞仿效意大利和葡萄牙兩個法西斯國家,組成各種職團,以保障“勞動和資本的協調”。當時準備建成440個職團,聯合成44個聯盟。到1940年夏已建立238個職團、18個聯盟。
在宣布取消所有政黨後,國王下令建立全國唯一的政黨,即“民族複興陣線”。當“鐵衛軍”對此表示異議時,雙方即發生激烈衝突。結果,“鐵衛軍”主要頭目均被逮捕,並被判刑,其中科德裏亞努等人被處死。
卡羅爾二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劃為10個大區,每個大區的行政長官都由他親自任命,並負責統管地方上的一切事務。
1939年2月組成“民族複興陣線”的首屆政府,由國王的親信卡林納斯庫出任首相。
卡羅爾二世在“民族複興陣線”的最高機構上強調:“我們現在的製度並非僅僅否決民主,它應該在民族條件下適應國家極權發展的新的道路。”
國王在排擠“鐵衛軍”後便滿懷信心地指出,羅馬尼亞已有可管理的經濟、可管理的政治、可管理的社會,從而成為一個可管理的國家。
到1939年夏,這位容易自滿的國王甚至自誇:“今天全國充滿寧靜和道義上的統一。”但情況遠非如此,當年,卡羅爾二世的寵臣卡林納斯庫便被暗殺。
1940年6月,為了加強對國家的控製,卡羅爾二世又頒布一項命令,將“民族複興陣線”改組為“民族黨”,並親自出任該黨的領袖,照他的想法,用黨政合一的辦法,一定能把羅馬尼治理好。
但此時羅馬尼亞國內外的局勢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在經濟上,羅馬尼亞將大量資金都花在軍事上。1938-1939年的軍費預算要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7.3%。外國資本乘勢大量湧入,尤以德國資本為最,根據1939年3月簽訂的《羅德經濟條約》和1940年5月簽訂的《羅德石油條約》,德國得以乘機全麵控製羅馬尼亞的經濟。
在外交上,羅馬尼亞最初試圖接近英、法兩國,借此鞏固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1938年11月,卡羅爾二世借訪問英、法之機,大談和它們的友誼,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隻得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