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巴爾幹”在土耳其語中意為“多山”,而在斯拉夫語中則意為“山溝和山穀”。這裏遍布崇山峻嶺,湍湍河流縱橫,風光旖旎動人。
在這塊約7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星羅棋布著羅馬尼亞、希臘、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斯洛文尼亞、黑山等10個國家;其中最大的為羅馬尼亞,約23萬平方公裏,而最小的黑山隻有1.3萬平方公裏。如果有朝一日科索沃獨立成功,那將在這一半島上出現第十一個國家。對於我們生活在960萬平方公裏一個統一國家中的中國人來說,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然而,巴爾幹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卻並不陌生。熟讀過英國詩人拜倫詩選《哈羅德遊記》的人肯定會被希臘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的英勇精神所折服。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長篇小說《前夜》中所塑造的保加利亞民族英雄英沙洛夫的形象為中國人民深深景仰。保加利亞詩人瓦普察洛夫的詩集《馬達之歌》和組詩《祖國之歌》曾鼓舞世界人民為反對德國法西斯而鬥爭。
正是在這裏,古希臘人創造了光輝的歐洲古典文明。也正是從這裏,亞曆山大大帝率領他的常勝軍,踏上漫漫的東征之路,締造出一個世界大帝國。長期統治巴爾幹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在這一半島上傳播和孕育天主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使它成為三大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之處。
巴爾幹並不是孤立的,它和外部世界緊密聯係,息息相關。19世紀巴爾幹各國人民開展的解放鬥爭觸動了歐洲列強的每一根神經,使俄、奧、英、法為了巴爾幹的每一寸土地爭鬥不休。20世紀初,巴爾幹更成了歐洲的“火藥桶”,薩拉熱窩的槍聲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滲入巴爾幹,隨後又吞並了整個巴爾幹。二戰後,巴爾幹成為美蘇較量的第一個場所,鐵托和斯大林的鬥爭則撕開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第一個裂口。
巴爾幹不僅和外部世界的關係極其複雜,就是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內鬥不斷,很少有和諧相處的時候。
除羅馬尼亞、希臘、阿爾巴尼亞三個民族外,其他巴爾幹的民族都是於6-7世紀來自歐洲東部的斯拉夫人,通稱為南斯拉夫人。他們血脈相通,文化相近,可以稱得上是同文同種。試以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為例,他們出自一個祖先,到了巴爾幹又毗鄰而居,即使是使用的語言也是同一種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其差別僅在於塞爾維亞語是基利爾字母,而克羅地亞語則是拉丁字母。由於接受文化的途徑不同,後來克羅地亞人接受了天主教,而塞爾維亞人則信奉東正教,似乎正是這種差別使他們成為世仇。
在南斯拉夫王國(1929-1941年)時,塞爾維亞人掌握了大權,便千方百計欺壓克羅地亞人;而一旦克羅地亞人建立克羅地亞獨立國(1941-1945年)時,便依靠德意侵略者,大肆屠殺塞爾維亞人,這種相互的仇恨和殘殺在二戰結束後也不時表現出來。
更明顯的例子表現在波黑身上,那裏居住著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和皈依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人,他們來自一個祖先,差別主要在宗教信仰上。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是基督教徒,早就被公認是民族,然而穆斯林卻長期未獲得民族的資格,隻有到1971年才被確認是一個民族。在波黑內戰(1992-1995年)中,這三個民族相互殘殺,發展到種族清洗的程度,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隨著意識形態對抗的消退,潛伏在底層的民族矛盾便處處噴發出來。正是民族矛盾摧毀了蘇聯,也正是民族矛盾撕裂了南斯拉夫。
在當前和以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民族問題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