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海軍艦艇(2)(1 / 3)

載機:19架CH—53D“海上種馬”(Sea Stallion)或26架CH—46D/E“海上騎士”(Sea Knight)直升機,需要時可載AV—8B鷂式(Harrier)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

平均單艘造價:2.29億美元(20世紀70年代)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為進一步提高兩棲作戰能力,並考慮到“硫磺島”級將在20世紀90年代達到使用期限,美國決定再建一級新的多用途兩棲攻擊艦。鑒於塔拉瓦級造價偏高,原打算將“黃蜂”級建成比“塔拉瓦”級噸位小,造價低的兩棲攻擊艦,但建造中改變計劃,建成時噸位、作戰能力均超過“塔拉瓦”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棲攻擊艦。它的主要使命是載運改型鷂式飛機、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用於裝載,運輸,展開和支援登陸部隊。作為製海艦使用時,至少可載20架鷂式飛機和4—6架反潛直升機。

輕載排水量:28233噸滿載排水量:40532噸

主尺度:總長257.3m,水線長240.2m;艦寬42.7m,水線寬32.3m;吃水8.1m

航速:22節

飛行甲板:長249.6m,寬32.3m

服役:1989年7月29日,1992年10月17日,1993年10月16日,1995年2月11日,1997年7月,1998年7月,2000年5月

動力:2台燃燒工程鍋爐,壓力42.3kg/cm2,溫度482益;2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輪機,51485kw,雙軸

續航力:9500海裏/18節

艦員:1077名,其中軍官98名

運載能力:可載運部隊1870人,12艘機械化登陸艇(LCM6)或3艘氣墊登陸艇(LCAC),1232噸航空燃油,4艘大型人員登陸艇(LCPL)

導彈:2座雷聲(Raytheon)MK298聯裝發射裝置;16枚“海麻雀”(SeaSparrow)對空導彈,半主動雷達尋的,2.5馬赫時,射程14.6km;戰鬥部39kg

火炮:3座通用電氣/通用動力(GE/GD)Mk156管20mm“火神密集陣”

(VulcanPhalanx)炮,發射率3000發/min(改進型4500發/min),射程1500m(改進型1829m);8挺12.7mm機槍

對抗措施:假目標,4座洛拉爾·海柯爾(LoralHycor)Mk36SRBOC6管紅外曳光彈和幹擾箔條彈發射器,射程2.2海裏;SLQ—25“水精”(Nixie);聲導魚雷誘餌;“北約海蚊”;SLQ—49幹擾浮標;AEBSSQ—95

電子支援/對抗:SLQ32(V)3,雷達告警、幹擾和欺騙係統

作戰數據係統:兩棲戰綜合戰術數據係統(ITAWDS)和海軍陸戰隊、兩棲戰戰術C2係統(MTACCS);4A號、11號、14號、16號數據鏈;衛星通信係統(SATCOMS)SRR—1、WSC—3(UHF)、USC—38(EHF)、SMQ—11

武器控製:2部Mk91導彈發射控製係統(MFCS)指揮儀,SYS—2(V)3綜合自動指揮係統(IADT)

雷達:對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C(LHD1),3坐標,E/F波段,240海裏,ITTSPS48E(其餘艦),3坐標,E/F波段,220海裏;雷聲SPS49(V)9,C/D波段,250海裏;休斯Mk23TAS,D波段

水麵搜索:諾登(Norden)SPS67,G波段

導航:SPS64(V)9,I波段

飛機進場控製:SPN35A,SPN43B,將安裝SPN46

火控:2部Mk95,I/J波段

戰術空中導航:URN25

敵我識別:CIS Mk XVUPX—29

載機:6—8架AV—8B鷂式(Harriers),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執行製海任務時可載20架;42架CH—46E“海上騎士”(Sea Knight),或AH—1W“超眼鏡蛇”(Super Cobra),CH—53E“超種馬”(Super Stallion),CH—53D“海上種馬”(Sea Stallion),UH—1N“雙休伊”(Twin Huey),AH—1T“海眼鏡蛇”

(Sea Cobra),SH—60B“海鷹”(Sea Hawk)等

“基洛夫”巡洋艦

1980年5月,蘇聯“基洛夫”級大型核導彈巡洋艦的首艦———“基洛夫”號出現在波羅的海,它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導彈巡洋艦,艦長248m,寬28.5m,滿載排水量約28000噸,艦員編製900人。它是除航空母艦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水麵戰鬥艦艇。“基洛夫”級艦體艦型豐滿,首部明顯外飄。寬敞的尾部呈方形,設有飛行甲板,下方是可容納3架直升機的機庫。艦體結構為縱骨架式,核動力裝置和核燃料艙部位都有裝甲。艦上安裝2座壓水堆和2台燃油過熱鍋爐,采用蒸汽輪機,雙軸輸出,2部4葉螺旋槳,總功率11萬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