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無論哪種方法離現實都有一定的距離,但它們在技術上並不是不可行的。無論困難多大,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天性不會改變。可以設想,人類最終邁出太陽係搖籃,飛向星際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沒有太陽就不會有人類,這是人類的共識。科學家說太陽還能照耀50億年。50億年之後呢?々果沒有太陽,人類還會存在嗎?難道太陽熄滅就是人類的末日嗎?我們想,那時就要看那時人類的生存智慧了。
太陽,每天賜給我們光明,並且從很遠的地方給我們送來溫暖。因為有了它,地球才充滿生機。可以說,太陽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太陽是銀河係裏離我們最近的恒星,這顆最近的恒星相距我們1.5億千米,這樣長的距離,如果是時速1400千米的超音速飛機,也要連續飛12年才能到達;如果乘坐時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車,需要花86年時間。也就是說,一個嬰坐上這趟列車的話,到達太陽時也隻能安度晚年了;如果是步行,即使日夜兼程,也要走上4000年。光速是很快的,每秒即30萬千米,可以繞地球7.5周,但是光從太陽目裏照射到地球也需要8分19秒。
如此遙遠的太陽,對地球這顆行星來說卻是近遠適中的。々果近若金星,表麵溫度灼熱驚人,海洋都會蒸發得滴水不剩;如果遠如冥王星,隻是一片凍僵的世界,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現在的地球,不可能有生命的出現,不可能有生機盎然的世界。
地球每分鍾在每平方厘米的土地上能得到太陽輸送的2卡路裏的熱量,對整個地球來說,每分鍾太陽放出相當於燃燒4億噸煤的熱量。而這麼多的熱量,僅僅是地球表麵得到的,它隻占太陽輻射出的總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即使是這樣,這些熱量也比世界的發電量高出好幾萬倍。在盛夏季節,熾熱的太陽還是令人望而生畏,人們會想方設法來避暑。
奧地利物理學家斯特凡總結出輻射和溫度的關係,從而得知太陽表麵溫度達5500C,太陽中心可高達1500萬°C,真令人難以想象。英國天文學家金斯是這樣說明高溫的驚人程度的:如果在太陽中心取別針大小的一塊放在地球上來,那麼站在地球150千米遠的人都不能幸免於難,他會被燒死。
這樣熾熱的天體簡直像團燃燒的火球,然而是什麼東西可以曠日持久地燃燒達50億年呢?據科學家推測,太陽壽命約100億年,現在正處於中年時期,也就是說太陽光耀地照射了50億年,並還將一如既往地照耀50億年。
太陽是否有伴星
自從科學家通過先計算後觀測的方法發現海王星之後,也想用這種方法去發現太陽的附近有沒有新的星球,因為唯有如此,天文學中的一些矛盾現象才期性。
該伴星推斷其公轉周期為2600萬年,在經過奧爾特雲帶時,幹擾了彗星的軌道,使數以百萬計的彗星進人內太陽係,從而增加了與地球發生碰撞的機會。
現時,尚未有證據證明太陽存在伴星,也使得地球的周期性大滅絕原因受爭論。
Matese和Whitman則指出,周期性大滅絕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太陽存在伴星,並提出可能是因為太陽係在銀河係平麵上下擺動,並會攝動奧爾特雲,其影響與伴星存在的假設相似,但其上下擺動周期仍有待觀測。
在天文學上,一般把圍繞一個公共重心互相作環繞運動的兩顆恒星稱為物理雙星;把看起來靠得很近,實際上相距很遠、互為獨立(不作互相繞轉運動)的兩顆恒星稱為光學雙星。
光學雙星沒有什麼研究
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到底有沒有?能不能發現呢?
太陽伴星是人們假設出來的一顆紅矮星或棕矮星,距離太陽50000+100000個天文單位,並以“複仇女神”的名字來命名。
太陽可能存在伴星的理論最先由Richard.A.Muller提出,因為他發現地球上出現大滅絕的時間是有周期性的,他提出每隔約2600萬年有一次,去試圖解釋大滅絕的周究意義。物理雙星是唯一能直接求得質量的恒星’是恒星世界中很普遍的現象。一般認為,雙星和聚星(3—10顆恒星組成的恒星係統)占恒星總數的一半多。太陽作為一顆較典型的恒星,它是否也有自己的伴侶一伴星呢?或者說,它是否也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物理雙星呢?近幾年來,這是科學家非常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地球上物種滅絕問題提起來的。
仰望浩瀚無垠的星空,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星海的探秘,本章將帶你揭示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之玄妙,解開恒星、行星時間空間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