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宇宙奧秘(2)(3 / 3)

宇宙年齡測定也是宇宙膨脹與否的一個指標,但宇宙年齡測定的難度很大。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檢測宇宙演化是繼續膨脹,還是將要收縮,但是,無論哪一種方法都還不能提供絕對的依據。

宇宙中的物質

至今為止,這仍是一個沒有人能夠回答的問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未知的東西掌握的越來越多,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製,我們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資料來證明宇宙間的物質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仍然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測,在宇宙間可能存在有某種稱為“負能量”的東西,這種“負能量”和普通的“正能量”完全一樣,其中的差別隻是在於同等數量的“負能量”和“正能量”加在一起,將會成為“烏有”。

反之,“烏有”則可能突然轉變為一團“正能量”和一團等量的“負能量”。如果事情確是如此,目麼,這一團“正能量”就可能發展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個宇宙,與此同時,一定還可能在別的什麼地方存在有一個相應的“負宇宙”。

但是“烏有”又怎麼會突然變成兩團相反的能量呢?

為什麼不會呢?也許在一個“烏有”的無限海洋中,會經常不斷地形成大小相等的一對對正能量團和負能量團,以後,在它們經曆了進化演變之後,又一次相互結合在一起而成為“烏有”。而我們現在則正好處在“烏有”與“烏有”之間的一個時期內的一個能量團中,並在對它感到奇怪。就好像人生下以前是“烏有”,去世以後也是“烏有”,隻有中間的生命階段才是實在的。

上麵所說的畢竟隻是一種推測。迄今為止,科學工作者既未探測到任何像“負能量”這樣的東西,也未找到任何證據來證明可能存在有這樣的負能量。因此,除非他們有朝一日終於發現了這樣的負能量,否則上述設想將是毫無意的。

宇宙外麵又是什麼東西呢?我們的回答是,宇宙之外是一個非宇宙。

奇怪嗎?並不奇怪,這並不是一個多餘的問題,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就有許多問題是得不到有意義的回答的(例如,天到底有多高)。因而,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一類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問題”,隻有一種人除外,那就是在這一未知領域孜孜以求的科學工作者。在他們看來,問題可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不妨打一個小小的比方,假定你是亞歐大陸中部的一隻聰明透頂的螞蟻,而且還是一隻一輩子都在“旅行”的螞蟻。在這種情形下,在你不斷前行的過程中,一平方米又一平方米的地麵從你腳下溜過,同時你有一個小望遠鏡,你一定會認為這塊地麵是無邊無際的。

不過,既然是隻“聰明的螞蟻”,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這塊地麵是否有一個盡頭呢?這樣一來,就會進一步產生一個使你感到困惑的問題,“如果這塊地麵是有盡頭的,那麼,在盡頭的那一邊將是什麼東西呢?”

當你搜索枯腸,盡力找尋答案時,你會變得十分無奈。因為你從來沒有見到過海洋,對海洋毫無所知,因此,你除了陸地以外,不可能想象出別的什麼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能存在的答案隻能是:“如果陸地真是有盡頭的話,那麼,在陸地的那一邊一定是一塊非陸地,不管這塊非陸地到底是什麼東西。”現在明白了嗎?

既然如此,如果我們把宇宙定義為物質、能量以及由這些物質和能量所充填的空間這三者的總和,並且宇宙真是有盡頭的話,那麼,在宇宙盡頭之外的就應該是散布在這個非空間的非物質和非能量。換句話說,它該是一個非宇宙,不管這個非宇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如果這個宇宙是起源於一團正能量,而這團正能量是和一團負能量一起由“烏有”形成的,這就是說,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個由“負宇宙”與“正宇宙”組成的複雜世界。

神秘的宇宙島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膨脹過程中,分布不均勻的物質因引力的作用而收縮成一個個“島嶼”,這就是星係,人們將其形象地稱作“宇宙島”或“島宇宙”。

提起宇宙島,可追溯到意大利布魯諾關於宇宙中恒星世界的構想。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宇宙中有無限多的星係,這就是宇宙島假說的淵源。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看到許多霧狀的雲團,便猜測可能是由很多恒星構成的,隻是離得太遠,人們無法——分辨出。

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首先發現許多星雲可分解成恒星群,後來又發現一些星雲無法分解,於是他提出了星係並非宇宙島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