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3)(2 / 3)

負責人問乙:“賣出多少把?”答:“10把。”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發都被吹亂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住持采納了他的建議。那山有10座廟,於是買下了10把木梳。

負責人問丙:“賣出多少把?”答:“1000把。”負責人驚問:“怎麼賣的?”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朝聖者、施主絡繹不絕。丙對住持說:“凡來進香參觀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便可做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得到“積善梳”的施主與香客也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更旺。

把木梳賣給和尚,聽起來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謀劃思路,不同的推銷術,卻有不同的結果。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開發出機會來,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者。顯然,要想成功,就是從別人忽略處謀劃行動,它能使你在從容之中定奪勝券。

敢冒風險,才不會貽誤戰機

敢冒風險的人才有最大的機會贏得成功。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拯救自己的人會不經起風險的考驗。因為,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不去冒風險,又怎能把握住人生的關鍵呢?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機會是均等的,隻是有的人有能力去抓,有的人不敢去抓,有的人甘願與它失之交臂。那些成功者自然是捕捉機遇、創造機遇的高手,而且他們慣於在風險中獵獲機遇!

美國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個善於在風險中把握機遇的人。

生活在傳統的商人家庭,經受著特殊的家庭氛圍與商業熏陶,摩根年輕時便敢想敢做,頗富商業冒險和投機精神。1857年,摩根從德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兜風,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

“半價?什麼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

陌生人馬上自我介紹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已破產了。這船咖啡隻好在此拋錨……先生!您如果買下,等於幫我一個大忙,我情願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個生意人,才找您談的。”

摩根跟著巴西船長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還不錯。一想到價錢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猶豫地決定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然後,他興致勃勃地給鄧肯發出電報,可鄧肯的回電是:“不準擅用公司名義!立即撤銷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不過他又覺得自己太冒險了,鄧肯商行畢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開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生意。

摩根無奈之下,隻好求助於在倫敦的父親。父親回電同意他用自己倫敦公司的戶頭償還挪用的鄧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為振奮,索性放手大幹一番,在巴西船長的引薦之下,他又買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廬,做下如此一樁大買賣,不能說不是冒險。但上帝偏偏對他情有獨鍾,就在他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現了嚴寒天氣。一下子使咖啡大為減產。這樣,咖啡價格暴漲,摩根便順風迎時地大賺了一筆。

有道是,深海擒龍,淺灘捉鱉,不敢近水的人什麼也捉不到。在人生的旅途中若不敢為事業而冒險,絕不可能有豐碩的成果。隻有敢於冒險的人,才有可能在懸崖峭壁上築起登山之梯。

隻有在風險中善於握住機遇的人,才能譜寫人生的壯麗而到達成功的彼岸。我們雖然不讚成賭徒式的冒險,但任何機會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果因為怕冒風險就連機會也不要了,無異於因噎廢食,這種人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孱頭”。機遇與風險是同在的,高明的謀事者深諳這一點。靠自己成功,就是在精明之中更具膽識,而不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