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9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契訶夫考進莫斯科大學醫學係。1884年畢業後契訶夫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這段時間他廣泛接觸平民、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好的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
契訶夫的小說短小精悍,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套中人》極為深刻地揭示了那個社會對於人性的壓迫與戕害。“套中人”別裏科夫既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同時也是那個吞沒一切新鮮事物的黑暗環境的象征。這是契訶夫對那個吃人社會提出的最為嚴厲的指控。
契訶夫還創作了相當數量的作品,主要為喜劇式的鬧劇、幽默故事、隨筆和小品文章等,但大多數流於平庸的笑話、雞毛蒜皮式的鬧劇,不過仍有數篇上乘之作。展示了作家的創作潛力和不俗才華,比如收錄在這裏的《一個文官的死》、《胖子和瘦子》、《變色龍》等。在這期間,契訶夫關注的主要問題有政府官員媚上欺下的劣根性、底層農民遭受的苦難壓榨以及自身粗俗愚鈍、構成人生喜劇的種種因素,比如情緒難以捉摸、人生的失落感、人際間的誤解分析等等。《一個文官的死》寫的是一個小職員因為無意中打噴嚏唾沫星子濺到上司的身上而終日惶惶不安,結果把自己折騰死了的故事,入木三分地反應出權勢對人類靈魂的扭曲這一悲慘的現實。《胖子和瘦子》讀來宛如一幕活靈活現的官場現形記。在一千餘字的敘述中,契訶夫不僅嘲諷了瘦子不知自尊的奴性,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當時的官場風氣。《變色龍》則繼續發展了上述兩個作品的主題。將軍家豢養的狗都比普通人重要,巡官在有權有勢者的家犬麵前搖尾乞憐,對老百姓的張牙舞爪。《變色龍》是契訶夫送給世人的一麵鏡子,在百餘年後的今天,在一些現代人的身上,我們不是仍然能看到“變色龍”的影子嗎?
在抒情的自然畫麵中展示人生悲劇的藝術手段,我們也能在那個觸及資本原始積累罪惡的小說——《在峽穀裏》,見到小說中善良的麗巴抱著死去的孩子從醫院走出來的場景描寫,這已經成了契訶夫小說情景交融描寫中的一個經典段落。
一個人死了,但生活還在繼續。百年後的今天,契訶夫仍無法使人忘懷,其簡潔樸素的文字、溫和的幽默以及俄羅斯式詩意的憂鬱仍穿透歲月,散發著持久的魅力;願經典重溫,能帶領讀者走近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貼近作家純淨而寬厚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