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
老子
老子(前60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博學多才,注重自由,順應自然,思想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
其主要著作《道德經》反映了他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的思想。因《道德經》中含有豐富的辯證主義哲學思想,所以老子也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思想還與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儒、釋、道。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而《道德經》也成為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自幼勤奮好學,誌向高遠;大約30歲時,開始招收弟子講學;50歲時在魯國為官,因為政見不合,54歲時帶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愛”的思想,主張“以德治國以禮興邦”,最終實現“天下大同”。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弟子多達3000人,賢者72人。他曾整理編訂《詩經》《尚書》《春秋》《周易》《禮經》和《樂經》。孔子的思想言行對後世影響深遠,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其主要思想和言行經過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了《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向全世界呼籲:“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的偉大。
孫子
孫子,名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齊國人。具體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代稍晚。著有《孫子兵法》一書,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
孫武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並且事物是不停地運動變化的,強調在戰爭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有利條件。他在《孫子兵法》中概括和總結出了非常豐富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與孔子、老子並列的地位,被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的三顆明亮的星體。
墨子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觀點。著有《墨子》一書,今存有53篇,是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彙。墨學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列子
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初期鄭國(今河南鄭州)人,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主張清靜無為,著有《列子》一書,該書裏麵的《列子學射》《紀昌學射》和《薛譚學謳》等故事告訴我們:在學習上,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隻有勤學苦練才能得來真本領。列子還著有寓言故事100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推行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又在人性問題上提出了“性善”論。後來,孟子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一書傳世。《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有“南華真人”之稱,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被稱為“老莊哲學”。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無為而治”。莊子著述甚豐,他和門人及後學者一起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一書,是道家經典之一。《莊子》一書在哲學和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老子、莊子與孔子、孟子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
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著名詩人和政治家。他一生性情耿直,為國為民,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聯齊抗秦。後因反對與秦聯盟,被流放他鄉,終因無法實現報國誌向,而投汨羅江自盡。流放期間,他創作了大量思鄉憂國的作品,有《九歌》《天問》《離騷》《九章》《卜居》《漁父》等,代表作是《離騷》。《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重視人為的努力,反對神秘主義思想。並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須要教化來使人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