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北部諾爾省瀕臨多佛爾海峽,有一座海港城市,名叫敦刻爾克(Dunkirk)。公元4世紀初,這裏還是一個坐落在沙灘上的小漁村。7世紀時,有傳教士在此建聖埃盧瓦教堂,敦刻爾克名字的來曆就是比利時的佛蘭芒語“沙灘”(dunk)和教堂(kerk)構成,意為沙灘上的教堂。1067年,這裏發展成為一個小市鎮,正式命名為敦刻爾克。
曆史上的敦刻爾克總是遭受戰火蹂躪。中世紀時,其曾經6次被圍攻劫掠。16—17世紀,隨著歐洲戰爭密度的頻繁加劇,這裏更是成為英國、西班牙、法國、荷蘭衝突的中心,直到1662年,敦刻爾克才正式歸屬於法國。然而,在這裏發生的曆史所有戰爭,都沒有1940年夏季的敦刻爾克戰役更富有戲劇性——這次過去67年的作戰行動,給曆史留下了難解之謎。
暮春開始的“鐮刀收割”
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的轟炸機掩護著強大的裝甲突擊集群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波蘭實施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閃電戰”,並迅速占領了波蘭。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在波蘭戰役將要結束時,希特勒就已經開始考慮在西線發動攻勢的問題了,希特勒認為,與英法兩國長期的戰爭會耗盡德國的資源,並使其暴露在蘇聯的背麵打擊之下。他的畏懼心理促使他要提早發動進攻,以強迫法國求和。
進攻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作戰代號叫“黃色方案”。
這個方案計劃將德軍主要兵力集中於右翼,其主要任務是向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實施突擊,並占領英吉利海峽沿岸港口。
這個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進攻西歐的“施裏芬計劃”比較相似。所不同的是,“黃色方案”是計劃占領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切斷法國與英國的聯係,不斷騷擾和封鎖英國本土,迫使英國求和;而“施裏芬計劃”則是占領英吉利海峽後,實施大迂回,在巴黎以麵(此字有誤,是否為“南”?)折向東方,以圍殲法軍主力,迅速摧毀法國的武裝力量。
希特勒對這個方案並不滿意,認為按照老路子作戰,難以達成突然性。於是,他要求陸軍參謀部製定新的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但是,遭到陸軍參謀部的反對。正在這時,發生了“梅克林事件”。
1940年1月10日,德軍空降部隊司令施圖登特派第7空降師參謀賴因貝格從明斯特飛往科隆,途中遇大霧,迷失方向,迫降到了比利時境內的梅克林鎮。賴因貝格身上攜帶著一份“黃色方案”。盡管賴因貝格將方案焚燒了,但是比利時士兵還是將一些碎片搶了出來。希特勒聞知後大為惱火。他一連處分了空降師的幾個軍官後,認為原來的計劃法軍已經知道,責令陸軍參謀部製定新的進攻法國的方案。
這時,德軍中也有一個人對原來的方案不滿,這就是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埃裏希·曼斯坦因。這個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在第2預備警衛團任副官,他曾經親身感受過“施裏芬計劃”的痛苦,在那次標誌著這一計劃失敗的馬恩河作戰中,他受了重傷,差一點沒了命。所以,他提出了新的進攻西歐的作戰計劃。
根據他的計劃:西線作戰的目標應該尋求陸上決戰,但是對西線攻擊的重點應該放在中路,集中優勢兵力於阿登山區,通過裝甲摩托化部隊的優勢,直插索姆河,割裂聯軍的戰略部署,並在北路德軍的協同下,合圍英法聯軍的精銳部隊。
新計劃與老計劃相比,特點是:第一是奇,阿登山區是敵人想不到的地方,能在敵人想不到的地方發起進攻,容易取勝。正如孫子所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第二是狠。曼施泰因計劃實施的前提是用裝甲摩托化部隊突破阿登山區,這就不僅大出敵人的預料,而且還能達到迅速製敵的目的。
曼斯坦因提出的計劃遭到陸軍部的反對,甚至將其調離崗位,任第38軍軍長。不過,沒有想到曼斯坦因因禍得福。按照德軍規定,新任軍長必須要接受元首希特勒的訓話與勉勵才能赴任履職。因此,曼斯坦因利用希特勒接見的機會,將自己的計劃提交了出來。
希特勒完全同意曼斯坦因的新計劃,責令陸軍部必須根據這個計劃藍本製定進攻西歐的作戰計劃。最後,陸軍在希特勒的壓力下,隻得以曼斯坦因這個計劃為基礎,重新製定了進攻西歐的作戰計劃,並把這一新的計劃命名為“鐮刀收割”。
1940年5月10日,德軍中路主攻部隊以1700輛坦克作為尖刀,偷偷越過天險阿登山區,迅速突破法國人引以為榮的馬奇諾防線,將戰火迅速燃燒到了法國境內。
德軍先頭部隊第19裝甲集團軍由納粹德國裝甲兵創始人之一、被譽為“裝甲兵之父”的海因茨·古德裏安上將指揮。這位精於閃電戰的統帥,要求他的部隊心中隻記住一個目標:突破,突破,再突破,直到用完最後一滴汽油!
5月14日德軍占領法國色當之後,竟然以10天的行程突破數百公裏,直撲英吉利海峽。短短十幾天時間,英法聯軍幾十萬人就被困在法國以北的海港小城敦刻爾克附近的海岸邊,在僅僅60平方公裏的海灘上,英法聯軍三麵被德軍圍困,背後是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看起來已經是插翅難飛。
當希特勒聽說法國北部的聯軍都湧入敦刻爾克這個海濱城市後,高興地欣喜若狂,他聲稱:“現在,勝利與和平都掌握在我的手中。”在他看來,除非創造奇跡,否則敦刻爾克的幾十萬聯軍將全部進入德國的戰俘營。
這真是一個全麵殲滅英法聯軍的絕好機會,德軍可以說是勝券在握。如果敦刻爾克包圍圈裏幾十萬英法聯軍被德軍聚而殲之,將給以後的盟軍反攻造成巨大的困難,至少減少了部隊的有生力量。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出人意料,戰局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英法聯軍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出30多萬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有曆史學家說,西歐作戰開始後,英法聯軍節節敗退,不堪一擊,如果不是希特勒想放他們一條生路,英法聯軍做夢也別想跑出包圍圈。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
英法聯軍為什麼不堪一擊
法國與英國在這樣短的時間,為什麼敗得如此慘?是他們的兵力不足嗎?並不是!在西歐作戰中,在法國的英法聯軍和德國軍力之比是這樣的:英法聯軍147個師,3700輛坦克,3800架作戰飛機,14500門火炮;德軍有141個師,2445輛坦克,3100架飛機,還有7558門火炮。從陸軍作戰師來講,英法聯軍有優勢,但並不大。然而,如果加進了進攻與防禦的兵力比,法軍的優勢就大了,不是多6個師的問題。因為按照作戰理論,如果進攻一方的話,必須兵力要大於防禦三倍,就是1:3的比例,你是防禦,我進攻,你一個人要頂我三個人,如果要把這個加進去,那英法聯軍軍的優勢就更大了,理論上可以頂德軍幾百個師。所以說從作戰力量上講,英法聯軍並不落後。
不過,分析一下法國與英國兩個國家具體的情況,似乎就找到兵力並不占劣勢的英法聯軍為什麼戰爭初期敗得一塌糊塗的原因了。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損失慘重,國民經濟一路下滑,政府和老百姓不願意再打仗,他們希望容忍一點,退讓一點來換取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都傷亡慘重,一片蕭條。戰爭的陰影還殘留在人們心中,在短暫的和平時期,人們不自覺地去淡忘與回避戰爭。英國和其他戰勝國一樣堅決要裁減軍備,因為他們以為再也不會有敵人出現了,發展經濟才是當前的第一要事。當時流行於英國的一首詩可能最能反映民眾要求享受和平與快樂生活的願望:
人民必須有強壯的體魄,
必須給自足以維持家庭所需,
亦要住在舒適的房子,
他們必須學習欣賞大自然的美術作品,
並從書本裏吸取更多知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寧靜而快樂的生活,似乎使英國人忘記了結束不久的戰爭,隻有少數人還充滿著憂慮。
而綏靖政策就是這一思潮在外交上的反映。“綏靖政策”的英文為:Appeasement Policy。最初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家和作家的嘴裏。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這個詞的第一個含義是:講和、調解等等;最後一個含義是:用滿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寧人。英國首相艾登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他當初使用這個詞,就是用《牛津英語詞典》的第一個含義。直到後來,當張伯倫奉行的對德外交政策的後果越來越清楚時,人們才確定地用Policy by satisfying demand,即“用滿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寧人”這一含義理解這一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