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子祖餘策,猶能走強梁。
讀諸葛武侯傳·李白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詠史·白居易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書憤·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楊慎所引的武侯廟·楊慎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南陽·汪遵
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司馬溫公挽詩·孔武仲
龍臥南陽久,天回北鬥高。廟堂更政化,岩穀起英髦。
正色朝端肅,華巔國務勞。西州忽移翣,風木動悲號。
元縝
撥亂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歎古今無!
諸葛武侯
南陽高臥隱人龍,出處躬耕莘野同。討賊祁山聲大義,於今史冊播丹忠。
羅貫中《三國演義》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隻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定軍山武候祠對聯
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
中夏晝臥
寂寂無聊九夏中,傍簷依壁待清風。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
編輯本段相關建築
隆中(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敘“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即指的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市襄城區境內)。
著名史書
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市襄城區境內)
《漢晉春秋》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裏,號曰隆中。”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曆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裏,總麵積209平方公裏,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裏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裏。
隆中風景區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給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1994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墓(諸葛亮墓)
諸葛亮之墓武侯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諸葛亮墓,在陝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遊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
武侯祠(諸葛亮紀念館)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建有武侯祠(原本為昭烈廟),為蜀中著名的曆史旅遊名勝之一。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為後人瞻仰諸葛亮的功勳在南陽郡宛縣建立臥龍崗諸葛庵便於祭祀。
編輯本段相關歇後語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假的)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也可以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諸葛亮焚香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注釋:也叫做“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個臭皮匠”的源頭應該是“三個臭裨將”,也就是三個副將。)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秘莫測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隆中對——有先見之明1、猶聞辭後主,不複臥南陽——杜甫·題武諸廟
2、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李白·題南陽
3、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4、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麵偏能用火攻。
5、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遊俊題三顧堂此聯刻木懸掛於三顧堂內。
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7、風雪曆三番,欲致高賢甘折節;江山謀一統,願撐危局藉酬知,——吳丈蜀題三顧堂
8、鳳凰台棲鳳凰,鳳凰行影何在?三顧堂紀三顧,三顧遺跡尚存。——佚名題三顧堂
9、往時文采動人主;萬古雲霄一羽毛。——朱佑保題三顧堂
10、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閻鈞江題三顧堂
11、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佚名摘趙宏恩詩句題草廬亭
12、西畝躬耕,岩端神猶在;嘉賓時來,餘典歌未衰。——雲軒題丹青苑
13、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
14、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讚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嶽飛並識。”——嶽飛題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
15、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定軍山武候祠對聯
16、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諸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隻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麵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曬幹,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裏麵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隻見紙包裏麵有封信,上麵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隻見裏麵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隻聽“哢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麵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麵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複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傳為嶽飛所書)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南陽郡鄧縣隆中),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誌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歎息,又怎麼來得及呢?
編輯本段個人發明
木牛流馬
【解釋】木製的帶有幌動貨箱的人力步行式運輸器具。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三國演義》中關於“木牛流馬”的記載: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製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眾皆驚曰:“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製造,尚未完備。吾今先將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眾大喜。[1]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麵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鎖、木獸、地雷等。
編輯本段諸葛亮後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幸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