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引言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在“入世”的大環境下,汽車工業一路“高歌猛進”,產銷量以數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攀升,從而使汽車產業成為全國經濟中的最大亮點之一。同時,也是人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熱點)之一。對此,不乏客觀、辯證的分析和評價,當然也有比較極端的言詞。大唱讚歌,盲目樂觀者有之,悲觀失望,大加指責者也有之,對若幹事項的認識很不一致,爭論激烈。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中國汽車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問題。在關於此的眾多談話和專論中,好似業界對此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分歧嚴重。其實,經過作者的仔細分析及與各有關汽車企業的主要領導接觸後發現,在中國汽車業界,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絕大多數人和企業領導都是讚同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的(本人也是這一主張的堅定支持者和30餘年的身體力行者),誠如中國汽車業界的老領導和著名專家張興業最近所說的那樣,哈飛、奇瑞等都在搞開發,這很好,當然搞開發的還包括三大公司,誰不想開發自己的產品呀,實際上他們都在做,包括東風公司,他們的目標都很大。其間,主要的分歧或者說爭議最大的是如何理解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以及采取什麼方式,以何種途徑及謀略達到這一目的。
在關於如何培育中國汽車自主開發能力和怎樣創建自主品牌的見解中,許多是汽車行業的有識之士有感而發,他們抱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可謂見仁見智,精神可嘉。
雖然多數與此有關的議論具有一定程度的建設性,但具體到某一專論(文章或講話),本作者總覺得缺乏係統性、完整性,論據也顯得不夠充分,說服力不強,提出的相關建議雖然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議論中,個別情況下還帶有某種感情色彩,或是以偏概全,或是由於對情況的了解不夠深入而產生的誤解。這些雖然是極個別現象,但如果不加以澄清,對探索中國汽車自主開發和創立自主品牌正確之路也是不利的,容易混淆視聽,幹擾人們探索可行之路的精力,至少是於事無補。本書力圖從客觀實際出發,本著科學、辨證和與時俱進的態度,在全麵評價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其所處的國內外大環境,為之找出一條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創建的可行之路進行思考和論述。
1.2研究和討論問題應遵循的原則及研究對象的實際狀況
1.2.1課題研究應在中央有關政策精神的指導下進行
在我們對中國汽車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創建等問題進行討論及探索一條可行之路的時候,首先應將著眼點和出發點限定在某一範圍內,即所提出的建議和方案要符合中央的精神和國家有關的政策規定。惟如此,所言、所行才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才有實際價值和富有意義。本課題研究始終遵循以下各項規定和精神。
在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第8章第27條“深化涉外經濟體製改革,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論述中,有關企業(不僅僅是汽車企業——作者注)研發和自主品牌的內容是:“鼓勵國內企業充分利用擴大開放的有利時機,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2003年歲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堅持利用國際有利條件和充分發揮我國優勢相結合,堅持擴大引進技術和全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堅持利用外資和大力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增強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麵。
2003年9月,國務院在天津召開了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和消費政策座談會。曾培炎副總理在會上指出,汽車行業要把對外開放和自主發展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他在這次會議上,還扼要介紹了即將正式頒布的新的汽車產業政策內容,其中的“三個引導”是,引導企業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引導企業完善品牌建設和引導企業建立自主銷售網絡。
2004年,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通過改革和發展,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溫總理的報告要求,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我們必須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積極主動地做好對外開放各項工作,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要積極合理利用外資,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繼續實行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溫總理在報告中還要求,大力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逐步使股份製成為公有製的主要實現形式……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大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