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紅葉老人”楊興義(1 / 2)

2002年9月,我陪同寧夏日報社記者劉建華到田老莊鄉參加興義光彩學校奠基儀式,初次相識了民企巨擘楊興義先生。在采訪中,他的平和與熱情給了我一種久違的情切感,他沒有趾高氣揚、盛氣淩人的感覺。而他的講述更沒有高談闊論、豪言壯語,質樸的言談中透著的是情真意切。再後來,我從各家新聞媒體上不時讀到他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等事跡。每每讀到他的這些善舉後,都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社會麵上誕生了一大批像他這樣的富翁,但是,我們也不時看到或聽到為富不仁的事,偷稅漏稅者有之,坑蒙拐騙者有之,行賄索利者有之,耍闊擺富者有之。然而,當一些人被“酒色財氣”吸附了整個心靈與意識時,他卻能跳出窮奢極欲的“牆”外,把更大的精力投在了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的慈善事業上來。

正當我對“楊興義現象”感興趣時,前不久有幸拜讀了季棟梁著的《楊興義傳》和楊少青著的《漢子楊興義》這兩本書後,楊老先生鮮為人知的故事也漸漸地浮出了水麵。打開書的扉頁,楊老在“自序”中這樣說:“不知為什麼,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放羊娃出身的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像香山的紅葉了——總是想把最鮮豔壯美的一麵迎風展示出來,回饋給社會。這種紅葉般回饋社會的迎風展示,既不是圖報,也不為顯擺,而是因為我的內心,時常湧動著一股感恩的熱流。”也就是這段文字,讓我不得不把這兩本書細細地閱讀完。

徐徐打開這位“紅葉老人”的人生畫卷,讓我們讀到的是,他兒時家境貧寒,幼時喪母,童年當了8年長工,從小磨煉形成了堅強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意誌;他是一個身處窮鄉僻壤,前半生為生存、生活而苦苦掙紮,飽嚐酸甜苦辣,後半生渴望脫貧致富,創造事業的人;他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是一個有強烈改革精神、創業頭腦,有追求,有激情,有自信,有勇氣,在寧夏最早打破鐵飯碗,第一個買汽車搞運輸的人;他是靠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靠自己的誠信、勤儉弄潮商海,屢創奇跡的人;他是一個致富不忘貧窮、不忘鄉親、不忘國家,擁有財富後能回報社會,積極投身光彩事業,用事實證明自身價值和追求的人;他更像是一本讀不盡的“人生”書,在他那滿頭精神的白發和豁達的氣度裏,敘述著上善若水,大愛無痕。

在解讀這位“紅葉老人”的過程中,說句實話,讓我動心的並不是他擁有數億元的錢財,而是他那顆善良仁慈的愛心。特別是他那兩句“給娃娃們幫兩個盤費”、“濟困是我心中的一個念想”口頭禪,不知讓多少人流下了感恩的熱淚。記得他在同心縣任第七屆政協常委時,就拿出來60萬元在同心建立了“楊興義救助貧困學生基金會”,每年的利息能幫助15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2001年我剛到同心縣委宣傳部不久,有一位農民慕名而來,說他叫梁維虎,是田老莊鄉楊新莊村的。梁維虎噙滿淚水給我講述了他在外打工突發心髒病沒錢救治,楊興義又是如何將4萬多元手術費墊付,給了他“二次生命”的大愛善舉。他病愈後,特意想請我給楊興義寫一篇新聞報道,要以“一紙”薄意來表達對救命恩人的感激回報。聽了這位憨厚樸實農民的講述後,我也很感動,有些動情地寫了一篇《楊興義情係打工農民》文章,發表在了《農民日報》和《寧夏日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