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谘詢的觸角伸進來(1 / 3)

●善知其流者,必善知其源。

●一個欄目、一個頻道、一家傳媒,能委托給你及由你帶領的顧問運營管理團隊,人家基於什麼?

●你的人品、知識、能力和有一群優秀人才。

●當你準備接手時,就應靜下心來,認真了解每個欄目、頻道、傳媒的方方麵麵。

●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電視傳媒,無論是服務型,還是非營利性,它的成功取決於它吸引和保留受眾的能力。這種能力要通過給受眾提供其所需要和期望的有形產品或無形服務。

但是,得不到滿足的受眾可能會去尋找其他的“供應源”,這樣會造成電視傳媒在收入和名譽上的損失。

我把“投入——提供——接受——產出”這個過程稱為“運營過程”。

過程(PROCESS)的概念,就是運營的概念。

現在的中國電視,經曆三次大的改革與探索,終於走向了越來越徹底的“製播分離”,其標誌是有了傳媒市場和傳媒產業的概念,即電視台委托專門公司或職業經理人,來運營管理自己的頻道或整個傳媒。

以前電視傳媒的運營,沒有產業的概念。一個方麵不提產業,另一個方麵覺得變數很大,因為我們要搞宣傳導向。

自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影視逐步實行產業化”要求以後,特別是國務院發文要求從2010年1月1日開始實施。大家現在就非常明確了,走產業化路子勢在必行。因為任何一個宣傳戰役,任何一件公益事業,任何一次公共服務,都必須要靠強大的產業經營和產業收入來反哺、來運營。否則,宣傳戰役、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也是搞不好的。

電視業界有這個需求,國家有這個要求,運營機構有這個企求,三個方麵的契合成就了典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電視傳媒市場,符合三者的依賴、生存關係。

要麼怎麼說政策高明,既順應傳媒發展,符合市場規律,又掌握主動,水到渠成!

中國電視傳媒市場的產業化起步了。

第一節谘詢的觸角伸進來。

社會的進步、產業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電視那點優勢越來越被淹沒了。

怎麼辦?

電視人應該清醒頭腦,那種不學無術、夜郎自大的樣子該改改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向社會學習,向先進看齊。因為社會是一個寶庫,什麼知識、什麼高人都有。

谘詢業的出現,就是“社會智庫”。

谘詢業是靠智力服務而新興的一種職業。

早在半個世紀以前,谘詢業在國外已經蓬勃發展起來了。

為了抬高身價,谘詢業最喜歡用“美國政府不聽蘭德公司的谘詢論斷,貿然出兵朝鮮而失敗”的典故來炫耀自己。

毋庸置疑,在一些發達國家,谘詢業已經成為發展最快、最穩定的現代產業和職業,從政府決策,到企業投資,谘詢服務滲透各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產生了巨大影響。

就在四五年前,那些來到中國的國際谘詢公司還很難接到大訂單。然而現在,數千萬元的訂單已不再是什麼新聞。當體製和製度已不再是企業最關鍵的問題後,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經營管理問題上。許多國營和民營大型企業,已經意識到谘詢的重要性,開始谘詢自己的未來。與此同時,麥肯錫、埃森哲、德勤、畢馬威、普華永道等國際知名的谘詢公司都先後來到中國,新華信、北大縱橫、和君創業、清華同方·今秒文化、克頓顧問、慧聰谘詢、引力傳媒、實力傳媒等國內谘詢公司,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其間活躍的還有無數具有學院背景或從國際大谘詢公司裂變出來的小谘詢公司。

在中國傳媒集團化運營、電視製播分離等舉措推動下,傳媒市場化操作、產業化運營的呼聲漸高,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傳媒要進行科學決策,必然要越來越多地借助專業谘詢公司的智力支持。

傳媒顧問谘詢:小荷已露尖尖角。

目前的傳媒顧問谘詢,大概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基礎的數據與信息服務(包括廣告監測、受眾調查),二是高層的管理和戰略谘詢(包括組織、流程、財務、人力資源等方麵的谘詢)。

國內傳媒谘詢大多是基礎性的數據與信息服務。

央視調查谘詢中心、AC尼爾森、新生代等,涉足傳媒谘詢是比較早的,影響也比較大。但傳媒谘詢不過是公司業務的一部分,而且前兩者又以電視為主,報刊等平麵傳媒所占的份額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