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這本教材終於利用暑假時間寫出來了。

在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自覺自己是有敬業精神的,備課也是認真的。但是我一直沒有寫成講義,其原因有三:一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需要不斷地摸索與調整,因為我原先並不是教師;二是教學也應和著時代的步伐,需要有新的認識、新的觀點、新的例證進行補充;三是在教學觀摩中,我發現有些老師照著自己準備好的講義念,學生並不愛聽,他們認為枯燥呆板。因此,我的備課基本上隻是個詳細提綱,根據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想好每個章節要講的內容論點,找好與其對應的例證,在課堂講授時以口頭充分表達,臨時加以發揮,因為我的記憶力還算不錯,所以課堂效果也還算好。

現在根據院領導的要求,寫出了這本教材,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是不會照著“念”的,因為實踐證明“講”的效果更好。本教材是為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而寫的,所以側重於指導操作性,講的時候還可以解釋得更通俗易懂些,也可以進一步介紹說明和啟發誘導,也即像前言裏所說“應該是這樣的”。但同學們畢竟是學編導專業的,這個專業本身就決定了必須探討“為什麼是這樣的”,所以還要進一步加強人文思想和專業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做一個有思想、有獨立見解的人,才能激發自己的創新思維,編導出來的作品才不僅僅停留在“匠藝式”的層麵,而會提升到具備頗有深度的思想內涵乃至哲理思辯的水平。

據我的觀察與感受,考進職業學院和“三本”藝術類的學生,剛入學時心態一般都有些不平衡乃至失落感。他們有些是因為在高考的文化課考試中一時失手,分數不達標才來我們學院;有些是因為在高三時的摸底考試中,分數估計考不上“一本”、“二本”大學而被老師動員來考藝術類的,他們的誌向並非是因為喜愛編導專業。他們共同的感覺是畢業時拿到的文憑也沒什麼含金量,去應聘就業時也缺乏競爭力。這些心態我將心比心地都能完全理解。

然而從他們的寫作作業中,我很真實地發現,除個別人外,他們的形象思維都很不錯,文字表達能力也是好的,有些還很有文采,更可喜地是普遍都有創新思維。所以我總是很熱情地肯定與鼓勵他們,積極地引導他們,為了證明我的真誠而非虛假,在作業點評時用他們的作品來證明他們的能力,因為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同時,我也引用一些名人大師為例,比如文學大師錢鍾書當年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著名的曆史學家吳晗的數學竟是零分,而國學大師季羨林當年考清華大學時的數學也才得四分,可後來他們都成了人文學科中的權威與大師。

我還舉我的同學(同屆或不同屆)們為例,有些人在校時學習成績優秀,但走上工作崗位後至今也並非事業優秀。再說,如今的大學本科毫無節製地大量擴招,造成本科畢業生供大於求,就業形勢當前還不如職業學院畢業出來的技能型學生。所以我懇切地希望我的學生們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悲觀失望,大家都還很年輕,隻要認真學好知識,擁有真本事,將來會有出息的。並非口無憑證的這些正麵鼓勵與引導,我認為還是有作用、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