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在廣東省衛生廳舉行的醫護人員精神壓力座談會上,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廣東省醫護人員精神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醫護人員的總體精神壓力較大,39%的醫護人員壓力達到重度程度。
消息傳出以後,遭到一些民眾的質疑——醫護人員的壓力能比農民工大嗎?筆者以為,醫護人員精神壓力大絕非矯情,願對其來源解讀一二。
對醫護人員來說,首當其衝的是工作壓力。一方麵是工作量的壓力,現在很多大型三甲醫院的醫生護士都是超負荷工作——世界多數國家綜合醫院的病房床位與護士比例保持在1:1以上,而我國三級綜合醫院平均為1:0.33,最低僅為1:0.26。廣州的三甲醫院,值白班的護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負責15名患者,值公休日、節假日和夜班的護士負責的患者數常常超過40名。門診醫生一上午要看40多個病人,很多醫生到中午1點鍾還不能吃午飯,為了減少上衛生間的次數,常常一上午都不喝水,不少人因此患上了尿路結石。另一方麵,是工作環境的壓力。由於多年來醫療投入欠賬,患者自身花費巨大,對治療結果期望值過高,加上醫院人手短缺,醫患之間的溝通時間減少,導致醫患關係緊張,醫護人員的執業環境惡化——《調查報告》中提到72%的醫護人員受到過患者的不禮貌或暴力行為,包括謾罵(93.5%)、恐嚇(38.6%)、毆打(9.3%)等。2007年11月下旬,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的整形外科,一名自認為手術失敗的患者在醫生大查房的時候突然行凶,導致該科過半數的醫生受傷,第二天的手術被迫全部停止,在場醫護人員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其次,是生活的壓力,這裏有城市生活空間變大、節奏加快帶來的影響,也有經濟重壓之下的不堪重負。以前,絕大部分醫院都是前店後廠的模式,工作區與生活區相鄰而建,上下班的時間不過十來分鍾。現在,大城市的醫院基本不再提供宿舍,上下班途中花上一兩個小時司空見慣,消耗的時間呈十倍的增長,工作緊張加上途中勞累,很多醫生回到家裏已經疲憊不堪。“五等公民手術刀,割開肚皮要紅包”,受一些順口溜的影響,不少人以為醫生個個都是高收入。其實,很多醫生特別是低年資醫生的收入真的是很“可憐”——以廣州地區的三甲醫院為例,新醫生入職首先要經過兩到三年的住院醫師培訓,在此期間月收入不過2000元上下;一些醫院為降低人員成本,大量招用聘任醫師,不少人的起點月收入僅僅千元而已。在當前生活成本高漲的情況下,以這樣的收入,要在廣州實現成家立業、居有其所的目標,年輕醫生的壓力可想而知。正所謂,“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再次,是繼續教育的壓力。醫院是一個高學曆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少大醫院醫生的起點學曆是碩士,有的科室甚至博士化,護士的起點學曆是大專,本科生、研究生已經不稀罕,競爭的激烈逼迫很多醫護人員在職攻讀高一級學曆學位。除去學曆學位教育之外,醫學本來就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學習的學科。一個醫生要精進醫術,不僅要靠臨床實踐,還要不斷吸收新的醫療技術成果,接受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這種伴隨職業生涯的學習所帶來的壓力,同樣不容小窺。
除此之外,還有科研的壓力,晉升的壓力,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雙休日,對於絕大多數的臨床醫生來說,是一種奢侈的享受——緊急搶救務必召之即來,自己的病人總要天天看看!不少醫生沒時間成家,成了家沒時間管家,沒時間生孩子,生了孩子沒時間管孩子,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更是遙遠的夢想……醫生娶護士,已由昔日之“絕配”漸成今日之“絕響”!
借用網絡紅人香港巴士大叔的話來說,“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每個人群都有自己的壓力。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沒有壓力不是好事,壓力太大肯定要壞事——醫生護士本身心情不好,如何能對病人滿腔熱情?年輕醫護人員轉行做醫藥代表或是流失到其他行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長此以往,又如何能吸引優秀的人才投身衛生事業?
專家教你如何識別壓力預警信號
近日在由上海修齊健康管理谘詢有限公司主辦的“與壓力共舞,讓心靈呼吸”主題演講上,國內著名心理學家、EAP專家、修齊健康顧問李旭博士就如何識別壓力、應對壓力,以及如何在壓力下幸福地工作和生活,做了詳細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