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生活中的一個特點,就是政治上是個真空地帶,不但今天在軍人政權下是這樣,以前在君主政體下也是這樣。原因之一是,由於在君主政體下政黨活動遭到禁止,那裏實行的是一種奇特的官員任命權製度。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由於中產階級的軟弱(一般中東國家都是由中產階級製定政策的),中產階級在利比亞得不到一個真正的政治上的立足點。在石油沒有被發現時,靠了英美軍事基地所付的租金,利比亞的枯萎凋敝的經濟隻是勉強得以維持。到60年代開采石油以後,在石油公司的周圍開始形成一個處於萌芽狀態的新的階級,其成員都是經紀人、承包商、運輸商和地產投機商。但是迄至60年代末為止,這批人數目還不大,官員任命權還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為任命權如今已不再由政界,而由那“無窮無盡”的資源來掌握了。
60年代初,成立了小規模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組織和阿拉伯複興黨組織,不過都始終沒有真正落地生根。這些組織完全是舶來品,他們並沒有實行切合利比亞實際情況的政策。相反倒是把那些已經弄得中東千瘡百孔、完全破壞了早期泛阿拉伯化計劃的宗派之爭帶了進來。學生鬧過幾次事,也搞過一些工會運動,特別是在六月戰爭時期最為活躍。不過整個說來,君主時代的順從西方的對外政策,並沒有受到過什麼攻擊。
要知道新政權的基本宗旨,必須先了解,當初舊政權在中東危機中並沒有全力以赴支援阿拉伯一邊。正如1947-1948年戰爭的屈辱,在伊拉克、敘利亞、埃及使一係列阿拉伯政府倒了台一樣,1967年的戰爭也使利比亞的舊政權垮了下來。政變成功後過了幾個月,卡紮菲對埃及電視台說過,這場革命的起因就是1967年的六月戰爭和阿克薩清真寺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