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隨談》 引 言(1)(1 / 2)

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隨談

駱玉明

《老莊隨談》一書最初是由香港中華書局印行的,現在已經不大容易找見。去年楊福家先生曾托他的秘書打電話給我,說他讀了一遍覺得挺有趣,但在國外行途中把書弄丟了,問我這裏能不能再找出一本來。我仔細翻了書櫃,隻有一本塗改得亂糟糟的,結果隻能對楊先生說抱歉。複旦大學出版社打算讓我修改一下重印,我想楊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也還有興趣讀它,或許其他讀者也有願意翻看的,就答應下來。照例應該專門為新版寫一篇引言,但近期直是忙亂不堪,老是拖延著。恰巧前些日子在外麵做了一個關於道家思想的講座,開頭一部分是講道家(主要指老、莊)與儒家(主要指孔、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對立和互補的關係,一位朋友將錄音整理成文字,我把這份講稿清理了一下,覺得作為本書的引言也還合適。下麵就是講稿的內容。

關於道家思想,我想先說一個概述性質的話題,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一種既存在對立又具有互補作用的關係,想能夠在一種大的局麵上將兩者放在一起觀察。當然,這難免有粗略的毛病,但相信還是有些用處的。

首先我想繞遠一點,就“傳統文化”這個概念說幾句。現在不少人喜歡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時候聽起來很奇怪,好像非要退回到老祖宗那裏去才好,有的人你弄不清楚他是要做教主還是要做騙子。我以為談傳統文化,有幾個要點是應該注意的:第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很豐富的結構,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東西。傳統文化不能說它隻是指儒家文化,它是由各種各樣的成分組成的;即使講儒家思想,它也包含著很多成分,儒家思想也不僅僅是那種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屬於官方意識形態的東西。孔夫子自己也就沒有做成功過什麼官。我覺得這個意識是很重要的。第二,傳統文化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它是不斷變化的。中國曆史幾千年,不可能有一種思想從頭到尾一成不變,一直就占據著中國人的頭腦,一直都很管用。所謂“傳統”,固然有沿續的表現,但它同時也是跟隨著社會結構、社會的政治與經濟的活動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總是有新的思想文化出現,加入到傳統中去。第三呢,就是當我們講到傳統文化的時候,要注意到那裏麵哪些內容是真正是有活力的。中國文化中有些東西它是非常活躍的,大致說那是一種富於有創造力的東西,一種激發人不斷向前走的因素,也有一些東西是比較陳舊和死板的,是對人的思想起到禁錮作用的因素。富於活力和創造性的因素,讓人活得開心而不是憋屈,傳統中的這種力量最終和中國人走向現代的趨勢是一致的,因而它是最值得關注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最大、地位最高的就是老莊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比較晚一點,又有佛教的思想傳進來,那麼就是儒、道、釋三家,三教九流。要說老莊和孔孟也是各成一個係統,每一家自身的內容也很豐富,我們能不能用一些簡明的方法對它們加以闡釋呢?魏晉時代有一組對立的概念分別指老莊思想和孔孟思想,就是“有”和“無”的這對概念。儒家的思想用“有”來概括,而道家思想用“無”來概括。玄學家有時會講得複雜一些,比如王弼認為“聖人”即孔子雖然隻是講“有”,卻以“無”為本;老莊雖是講“無”,卻也並不是不知道“有”的價值。這樣說是要把老莊和孔孟混融起來,各取其所長。但這也不妨礙我們將“有”和“無”視為孔孟與老莊思想各自的主要特征。我們以這樣一組概念來對比,便於將這兩種思想加以簡要的區分和對照。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