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是《論語》開篇記錄的孔子的第一句話。它既給《論語》全書定了基調,也正可作為我們學習《論語》的勉詞。通過學而時習,就能溫故知新,認識能力不斷提高,人格氣象不斷更新,這自然是讀書人值得高興的事了。日本漢學名家貝茂樹在散文《閱讀古典的心情》中,特別談到了對“中國古典中的古典---《論語》”開卷的這句名言的體會:
這裏所說的學,正如畏友吉川幸次郎先生所說,指的就是要讀《詩經》、《書經》等等孔子學園的教科書。大概是師傅或學長先教給如何讀吧。據吉川先生說,學了一次讀法之後,就不僅僅是有時,而且應該是經常地背誦,通過溫習加深理解。人生之悅樂將無過於此。古典的意義,決不可能隻學一次讀法就能正確領會,而是必須反複多次才能真正掌握的。時習的“時”,據吉川君解稱,那是包含著重大意義的。隻是鸚鵡學舌般地一遍遍誦讀,並不能理解古典的意義。這裏所指的是:隨著學者的成長,經驗的擴大,自省的深化,過去還沒有吃透的古典的真義,經過常常研究,常常誦讀,忽然之間有了頓悟。隻有這樣,領悟過去一直沒有懂的古典的新意義時的喜悅,才是人生的至樂。《論語》開卷的這段文章,基本上把讀書之樂,有誌於學問者的喜悅,以純正和樸素的句子講述明白,一向被認為是少見的,事實的確如此。
但他同時擔心,像《論語》本句這樣直指學問的本質,這樣率真地表現真理,反而不容易被世俗所理解,正如代表中國精神另一方麵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說的:上士聞道,勤於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有智慧的人聞道就想立刻實行;中等資質的人聞道似懂非懂,不得要領;愚蠢的人聞道,視為迂遠之談,不僅蔑視,而且嘲笑。但如果不被這類愚蠢的人所嘲笑,就算不得真正的道了。說得真好。
拿《論語》來作老子觀點的例證,恰到好處,好上加好。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第一》)
今譯:對學過的東西經常進行溫習,難道不是很高興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