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或問:牛皮董先生坐環之理。師答日:先師有言,環則一理,傳授有殊。環者,乃返本還元之義,不過靜功而已。

或曰:法有三千六百門,汝行何門?師答曰:得師之口訣,不在三千六百數內。

或曰:莫非旁門乎?師答曰:先師雲:四邊無壁落,八麵亦無門,大道無邊際,虛空難度量。因學人有賢愚,而生大小乘之法,乃人心自生偏邪,大道本無逆順。

或曰:既無偏正,焉有上中下三乘之理?師雲:先聖在人賢愚不同,根基深淺,所以立此三法,量人根基而接也。且乘者載物之義,譬如大車可載大器之物,中車載中器之物,小車載小器之物。量人根基利鈍而提之,此乃聖人隨機立教。用則有三,道即一也。古雲:水流異派,到海同源,豈有差別之分。

或曰:董先生坐環之理,汝必知之?師答曰:先師曾言有死環活環之理。死環者,四麵皆墻,坐環者在內,將門封閉,不令出入,按時送飯,須安身絕念,息氣調神,百日而出,有誌者功多,無誌者反成疾病。活環者,以四大假合為墻壁,以玉鎖金關為封閉,令一點靈光在內,刻刻不昧,使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內想不出,外想不入,鬧中取靜,靜裹分明,精神內守,勿令外擾,如此百日勝如死環千日。死環者,閉形不能養神,縱製其心,亦是強為,如籠閉猿,如繩絟馬,去籠繩依舊顛劣,非是自然。若能向境物上磨煉心地,勝如外邊紐捏強為。

或曰:如何是境物上磨煉?師曰:見一切物類,不愛則不著物;見諸般境界,不動則不逐境。如是磨煉久久,得入無心三昧,定處不動,不定處亦不動,乃是真靜真定也。

或曰:自古神仙亦有坐環者,何也?師曰:先真坐環,非是不了,因後人見景生情,聞聲動念,所以閉門百日,使心不亂,與後人作箇榜樣,方便教人修煉功成,返本還元。且如達磨西來,在少林寺蒙頭麵壁九年,接得神光。法師且非未了,皆是與後人作箇規矩。

或曰:今人亦有蒙頭麵壁,如何不得了道?師曰:隻知粧點外相,不識其中就裹。

或曰:如何是裹頭造化?師曰:蒙頭者教人納住念頭,麵壁者見如不見也,又是背境向心。《觀道經》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夫修行人須是眼不觀色,耳不聽聲,見如不見,聽如不聞,絕聲色,除念慮。隻粧外相,終成何濟。呂祖師雲:

打破虛空見,便摯拳來來,最好作生涯。不知納被蒙頭趣,笑煞西來舊作家。語畢。

或曰:前者汝言不在三千六百數內,正是如何修養,何處安爐立鼎,何為藥材,何以水火煆煉,何以成丹?師答曰:以乾坤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材,以靜定為水,以慧照為火,一意和合三寶,密密為丸,混而為一,久久不散,即成丹矣。隻這一也是眼中添屑,和一除去,方可合道。李清菴先生詩雲:

撐天柱地太模糊,隻許元神在裹居。

若向此中留一物,豈能證道合虛無。

或曰:如是莫不落空了?師曰:既有覺照,如何空得。

或曰:若覺照,莫不逐境著物?師曰:雖然燈光褊照,本來燭不離臺。乃作詩一首:

萬籟風嗚本沒情,千江月照一般明。

境物從來無染著,山自巍巍水自行。

或曰:如何是道?師雲:五行不到處,一氣未生前是也。又曰:修行之人何處是?師曰:善惡兩忘處,一念未生時,湛然寂然,即契道矣。又曰:如何修養,得到這地位?師曰:須要體用相兼。又曰:何為體用?師曰:道之用要安人利物,道之體須無為清靜。若能降伏心念不起,自然清靜無為。凡不動其念,毀讚不生,嗔喜無過,此乃是守道也。又問曰:天堂地獄之事有無否?師曰: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道經雲:生前無刑囚之憂,身後不淪沒之苦。當今聖治,賞善罰惡,則乃是天堂地獄矣。古聖人千經萬論,忠孝為先,天上人間,方便第一。送火筋與師,乃回頌曰:

火筋一雙,渾身是鋼。驀直穿過,同與行藏。不離爐竈,來往相將。抽添攢簇,烈焰熒煌。辟盡幽陰,煉就純陽。投火不壞,入水不妨。撥開灰燼全身現,忽然大地放毫光。

又詩曰:

爐竈中間好立身,莫教傍壁落埃塵。

猛然撥著埋藏火,普天匝地煖如春。

師至靜室,有僧聰都參師,問曰:假若有一女子迎麵而來,看為女子,看為男子乎?師曰:此是古語公案,要你自參自悟。吾若開解,難做功夫。其僧再三請解,師叱曰:看作女人著境相,看作男子無眼目。真性本無殊,著相生分別,背境向心觀,自然萬事徹。師又叱曰:學落花流水去。其僧不語。師曰:見如不見焉,知男女;心若無心焉,有罪福。大道不分男女,你別辨做甚。經雲一體同觀,猶自著相。活潑潑地過去,應事若風嗚萬籟,鑑物似月照千江,若此之人乃高士也。僧謝而別。

師在靜室,有何禦史訪師,問曰:老師坐靜,功夫若何?答曰:養拙而已。禦史曰:百無所能謂之拙,似此如何修得仙道?師曰:予養拙者,乃傚古樸之拙也。是誌誠守分,無為自然。《雷經》雲: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此也。使返樸歸根復命,知白守黑,能生智慧,出離生死,能成仙佛也。豈比百無所能之拙哉。

禦史再問曰:心靜勝如室靜,境忘不若心忘,又要靜位何用?師曰:碧天秋夜月,無雲月更明。且室靜則外魔不入,心靜則內魔不起,內外清靜,表裹瑩徹,乃是道人活計。太上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仙真雲:外境不侵,內神自定。此之謂也。

禦史又問曰:道經雲不失其所者久。此理何也?師曰:此理有三,宰輔、士庶、修行人,各有所得處,如若不失,即得久長也。且宰輔者,忠君利國,恤軍愛民,公正無私,剛柔兼濟,不失其所,即得爵祿久長也。為士庶者,懼國法,明人倫,治勤克儉,不失其所,即得家道久長也。修行人囂塵不染,世俗無幹,一心清靜,三寶混融,不失其所,即得身命久長也。且各人身中有金樓玉室、靈臺絳宮、密戶生門、玄關丹闕。若不自修,漸至倒塌,主人無處安居,是失其所也。

禦史又問曰:死而不亡者壽,何也?師曰:且修行人臨行之際,氣盡而道氣不盡,身死而真性不亡,巍巍獨立,湛湛若凝,境物不能引,造化不能拘,不轉輸迴,逍遙自在,亙古長存,此者乃無窮之壽也。常人則不然,色身有限,天命有期,四大分張,一真散亂,被日前愛境所搬,造化推遷,作主不得,引入胞胎,隨業受報,輪迴往來,不能停息,所以不能久長也。先師雲:色身數限有盡,法身久遠無窮,認得生前麵目,依然明月清風。姬真人雲:形可忘,天真不忘。不忘者,乃不死不生之壽也。釋氏雲: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此等之壽無有窮盡,然人不修不能到此地也。禦史作禮而別。

有鄧指揮,遣李校尉送紫竹杖與師,乃回頌一首:

黃芽從地長,翠葉苦天涼。皮膚渾似漆,心內勝如霜。節透虛空界,根蟠古道場。賢哉親採得,智者敢承當。入水知深淺,登山有主張。打開生死路,驀直入仙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