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來我國政府實施了有效的宏觀政策,使經濟增長的效率明顯改善,國民經濟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十六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和提出了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由“計劃”到“規劃”的這一變化,意味著中國更堅定地告別計劃經濟。
作為我國金融三大支柱之一,我國保險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體係建設為基礎,堅持防範化解風險,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第一,保險業務平穩健康發展,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都有很大提高,風險管理機製不斷完善。第二,行業發展基礎得到確立,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國有保險公司的改製日見成效,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第三,業務增長方式逐步轉變,市場結構漸趨合理,全行業的經營觀念亦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更加注重內涵價值的提升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四,金融一體化取得長足發展,使得保險業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第五,保險業監管重新定位,監管觀念得到提升,更加注重積極主動的事前監管、注重防範和管理風險。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總體水平還很低,與其在國民經濟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相比,仍然存在相當程度的差距;真正能滿足社會多樣化、多層次保險需求的產品還比較少;服務程度還不高,還沒有滲透到人們生老病死的全過程;在為社會生產和經濟運行的各個經濟環節提供全方位服務方麵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尋求一種突破,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此外,保險業內部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暴露,部分保險公司對經營規律認識不夠,風險控製能力薄弱,造成部分險種賠付率較高,僅能獲得微利,沒有形成長期發展的良性機製;管理漏洞日趨顯現,法製建設有待健全,保險發展模式創新不夠,公司經營機製、保險市場體係、保險監管有待進一步完善等,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製約了我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十一五”是我國完善市場機製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保險業也應該抓住機遇,製定科學規劃,為開創“十一五”發展新局麵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如何將保險業做大做強,擴大保險業的服務領域,為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我國保險業新形勢下的一項重大課題,也是當前我國保險理論界和業界麵臨的重要任務。
黃英君同誌所著《中國保險業發展中的理論探索與研究》一書以中國保險業發展中的保險理論與實務為研究對象,緊密圍繞保險業發展這條主線,對當前保險理論界、業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係統的研究。本書融會了他近幾年來潛心學習、探索、研究和深入調研的成果,是對商業保險理論與實務、保險法、政策性保險等領域的較為係統的探索和研究。
黃英君同誌在碩士研究生學習期間,對保險業進行了深刻思考和係統學習,與保險實踐緊緊結合起來,更清晰地認識到保險業發展的規律,透視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同時向監管部門提出了一些監管思路。特別要提到的是,書中關於保險法的思考,對保險法律製度的健全有著參考意義。另外,在農業保險方麵的研究,他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在農業保險研究領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並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能夠結合我國實際,對國內保險業如何麵對挑戰提出了改革和發展思路。作者的這種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應邀為序,希望此書的出版能夠為保險界的學術研究提供理論參考,能夠對保險業理論界、實務界的研究和探索起到鼓勵作用,同時促進保險理論的創新,從而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