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笑話:某女,其夫涉嫌盜牛被官府關了起來,她便寫詩一首送給縣令。其詩曰:“洗麵盆為鏡,梳頭水當油。妾身非織女,夫豈會牽牛。”縣令一見這詩,覺得很有道理,就將她的丈夫放了。這無疑是文人的一種杜撰,因為此牽牛非彼牽牛也,但由此也可見牛郎織女的典故是如何地被廣泛運用。
夏曆七月初七日,係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凡間的女人向牛郎織女乞巧的日子。這一天,又稱為乞巧節、少女節、雙星節等等,近年來,甚至還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當然是神話,當然是傳說。而且,還是一種香豔而又美麗的神話和傳說。從古到今,文人墨客在這神話和傳說間真是做足了文章。就說詩詞吧,那可是多得數都數不清。我把眼睛一閉,就有四首經典得不能再經典的從腦殼裏跳了出來。其一,《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禮劄弄機杼。終曰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二,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其三,秦觀的詞《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其四,便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七月七曰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恐怕略識之無的男女,就沒有誰不知道了。
清代康熙年間洪升所作《長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開場便是“貼扮織女,引二仙女上”,其曲曰:“雲護玉梭兒,巧織機絲。天宮原不著相思,報道今宵逢七夕,忽憶年時。”接著,便是秦觀的《鵲橋仙》,然後,織女就開始自報家門:“吾乃織女是也。蒙上帝玉敕,與牛郎結為天上夫婦。年年七夕,渡河相見。今乃下界天寶十載,七月七夕。你看明河無浪,烏鵲將填,不免暫撤機絲,整妝而待。”天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人間,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香肩斜靠,攜手下階行”,“長生殿裏私盟訂”。那“戀比翼,慕並枝”的情景,連肩負著“情場管領”的牛郎織女都羨慕不已。不過,要是牛郎織女真正下得凡來,到唐天子的後宮去看看,去問問那“三千佳麗”的感受,恐怕對那兩隻比翼的什麼鳥就要另眼相看了。
現代著名學者周越然先生,也是一位有名的藏書家,他曾在日本花重金買回一本書,名曰《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該書是明末太儀朱名世根據《荊楚歲時記》中所載牛郎織女的故事編成的一部四卷本的小說。周先生在《牛郎織女》一文中對該書作了頗為詳細的介紹,他說該書係上圖下文,沒有序跋,也沒有目錄,不分回而分段,每段有題。他將四卷中的各題都一一抄錄了出來,從題看,這書是頗有意思的。周先生說,三十年代他將此書從日本買回時,上海的《晶報》還對此事作過報道,文題為《牛郎織女出洋回國》。遺憾的是,不知周先生的這本《牛女傳》現流落何處,不然,找來看看,那也是可以打發些閑散時光的。
神話和傳說,一般而言,與現實是有著相當距離的。但我們也知道,太多的神話和傳說,都起源於真實的曆史,也就是說,在曾經的現實之中,是能找到其蛛絲馬跡的。牛郎織女,當然也不例外。司馬遷在其《史記?天官書》中寫道:“織女,天女孫也。”天指天帝,女孫,外孫女也。傳說,天帝在人間的化身,便是黃帝的曾孫帝嚳。據專家考證,帝嚳在位時,都城在西亳,即今河南的偃師。由此得知,帝嚳的外孫女所在的部落封地,也就在西毫的附近了。“該部落擅長織布,所以織女才叫‘織女’。而牽牛則屬於東茅部落,該部落以鳥為圖騰,居住以山東泰沂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域,農耕文化成熟,所以牽牛才會得名‘牛郎’。”
有生命力的神話和傳說,總是在曆史的長河中慢慢地演變著,也慢慢地完善著。我們翻閱著資料,總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比如這牛郎織女,到底誰在河東,誰在河西呢?《荊楚歲時記》中是這麼寫的:“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其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還有任昉的《述異記》也是說織女居河東,牽牛居河西。但是,如果將神話與現實掛起鉤來,則與天上的銀河相對應的就是地上的黃河。“銀河從北偏東的地平線向南偏西的地平線延伸,恰好與黃河在河南、山東一帶的走勢相同。”由此,則可推出牽牛應居河東,織女應居河西。再者,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牛郎星就是銀河東岸的天鷹座α星,織女星則是銀河西岸的天琴座α星。當然,也有“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一說,牛郎織女究竟誰住河東誰住河西,似乎也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