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
夏曆七月七日夜,俗稱七夕,又稱乞巧節、少女節、小兒節、雙星節、雙七節、香橋會、巧節會,近年又被稱為情人節。凡此種種,都出自牛郎織女的故事。
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和孟薑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故事並列,為我國古代的四大傳說之一。這一傳說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成為數千年來文學創作的題材之一。
一、先說織女與牛郎
“天上一顆星,人間一個丁。”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每個人在天上都有
相對應的星,或暗或亮,象征著人在世間的成就。而夜空中那些耀眼的亮星,也往往被擬人化,甚至演繹成動人的故事。牛郎星和織女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織女星,又稱天孫星,含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三顆星,合稱織女三星;現代天文學稱天琴座三星。三星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因其形近織布的梭而得名。故事中所說的織女星,指三星中的織女一。而織女星東南的
漸台四星,成四角形,則被指作織女的織機。
牽牛星,又稱牛郎星,即河鼓三星。《爾雅》中就有“河鼓謂之牽牛”的說法。通常所說的牛郎星,指三星中的河鼓二,而將河鼓一和河鼓三,看成是牛郎所挑的一對兒女。牛郎星東南六顆星組成的牛宿,則被指作牛郎所牽的牛。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織女與牛郎這兩顆隔著天河相對的亮星。《古今事文類聚》引《焦林大鬥記》,就已將它們聯係起來描述:“天河之西,有星煌煌,與參俱出,謂之牽牛。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班固《西都賦》中也寫到“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
但織女與牽牛的身世懸殊。《荊楚歲時記》引用了諸多古籍中關於這兩顆星的記載:“《春秋鬥運樞》雲牽牛神名略,石氏《星經》雲牽牛名天關;《佐助期》雲織女神名收陰,《史記?天官書》雲是天帝外孫。”牽牛星身世平平,織女星卻是天帝的外孫女,這已經為二人後來的愛情悲劇,埋下了最初的種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說:“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是有職有權的一方神聖。
織女星和牽牛星最早出現於文學作品中,該是《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織女星一晝夜要移動七次位置,使人聯想到織布的人;但是織女雖然在織機旁忙碌,卻織不成布帛。無獨有偶,隔著銀河與它相對的牽牛星,也不會駕車。在這裏,織女、牽牛、銀河,構成傳說的三大要素都已出現,隻是織女與牛郎的戀人關係,還沒有建立。
二、七月七日的擇定
選擇七月七日作為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有原因的。
在漢晉時人的作品中,神仙們就很看中七月七日,很多活動都選擇在這一天進行。如《列仙傳》中所載,陶安公七月七日騎赤龍升天,王子喬七月七日乘白鶴回鄉,王方平七月七日乘羽車駕五龍訪吳蔡經。《續齊諧記》中則說七月七日諸仙都要回天宮聚會。
直到晉代,七月七日還是曝曬衣物書籍以防黴蛀的日子。郝隆曬大肚皮,阮鹹曬大褲衩子,都在這一天。但七月七日與女性的關係似乎更為密切,如美容:《韋氏月錄》中說:“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塗麵及遍身,三二日,肌白如玉。此是太平公主法。曾試有效。”又傳說“竇後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過七夕,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後之瑞”。如保健:《韋氏月錄》引《龍魚河圖》:“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畢歲無病。”如求子,《西京雜記》:“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五雜俎》引《歲時紀事》:“七夕陽俗以蠟做嬰兒,浮水中,以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王建詩‘水拍銀盤弄化生’是也。”還有檢驗女性貞節的守宮砂,也要在這一天調配。
七月七日最初被作為情人相會的日子,見《太平禦覽?七月七日》中,所引據說是班同撰的《漢武帝故事》。漢武帝一生中與這個日子相關的故事也真多。他生於七月七日,更重要的是,他五次與西王母相會,都是在七月七日。
這個西王母,應該就是民間傳說中劃出銀河以分隔牛郎織女的王母娘娘吧?也許是潛意識中對於自己與情郎相會的懷念,所以她把允許織女與牛郎相會的日子,選定在七月七日。
三、牛郎織女故事的形成
西漢劉安《淮南子》中就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的記錄。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引《歲華紀麗》:“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但織女星在七月初的移動,隻是一個自然現象。中國人早就觀測到這一現象,在我國最古老的科技文獻戴德《夏小正》中已有記錄:“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至於織女渡河的原因,這時還沒有提到。
漢代佚名詩人的《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一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可能是最早描寫牛郎織女戀愛故事的文學作品,故事還相當朦朧。
到了三國時期,類似的作品就多了起來。曹丕《燕歌行》的結尾,模仿怨婦的口氣寫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植《雜詩》中有詠織婦一首:“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乘機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經長夜,悲嘯入青雲。妾身守空閨,良人從軍行。自期三年歸,今已曆九春。飛鳥繞樹翔,嗷嗷鳴索群。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其中“明晨乘機杼,日昃不成文”,用的就是古詩中“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和“終日不成章”等關於織女的典故。陸機也寫過《擬迢迢牽牛星》的詩。曹植《洛神賦》中,有“歎瓠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的句子。瓠瓜是與牽牛相近的一顆星。阮瑀《止欲賦》中,也有類似的話:“傷瓠瓜之無偶,悲織女之獨勤。”可見當時的文人對牽牛、織女的“獨處”、“獨勤”頗為同情。曹植《九詠》借牛女之事澆自己的塊壘:“乘回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子兮來不時。”其注文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不但明確寫出了牽牛織女的夫婦關係,而且出現了七夕相會的內容。
牛郎娶織女的故事,是在六朝人的筆記中漸漸豐富完善起來的。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有這樣的故事:“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不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年當還。’明日失武丁。至今雲‘織女嫁牽牛’。”可見此時民間對於織女渡河會牛郎的故事,還不是很熟悉;但通過這類筆記小說的流傳,借著成武丁等仙人的活動,很快傳布開來。
《太平禦覽》引《日緯書》:“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嚐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言雖不經,有是為怪也。”牽牛星在天上也是有職務的,有人說他主管犧牲,這裏說他主管關梁。但顯然都是卑微而無利可圖的位置,所以牽牛星娶媳婦要向天帝借錢,並且久久無法歸還。
這個故事中說到了牽牛織女天各一方的原因,其中天帝的守財奴形象,應該是《世說新語》中那些南朝貴胄守財奴的反映。如晉司徒王戎,“好治生,園田周遍天下,翁嫗二人常以象牙籌晝夜算計家資”。而王戎的吝嗇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女兒出嫁,借了他幾萬錢,他心裏一直不痛快,直到女兒把錢還給他,他才高興起來。他的兒子結婚,他給了兒子一件單衣,但也耿耿於懷,婚事一辦完,就催著兒子把衣服還他。
或許是覺得這樣描寫天帝有不恭之嫌吧,南朝梁殷芸的《小說》(見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文)中就改變了說法:“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天帝的形象在這裏光輝了許多,他很富於人情味,主動關心織女的婚事。織女受罰則是因為婚後廢織,沒做好本職工作。隻是這天帝還是有些像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領導,以為控製壓抑了男女情事,就可以讓人們將全部精力用到工作上。
南朝詠牛郎織女的詩作也特別多,可見這在當時是一個頗受關注的新題材,幾乎所有的名詩人都參與進來。南朝宋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抒發了女性的柔情:“落日隱簷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蹀足循廣除,瞬目瞻層穹。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渚曠清容。弄杼不成藻,縱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傾河易回斡,欵情難久悰。沃若靈駕遊,寂寥雲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沉吟為爾感,情深意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