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1 / 3)

計戰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①

漢末,劉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計於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謀戰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①

春秋時,晉平公欲伐齊,使範昭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觴②之。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③。公曰:“寡人之樽進客。”範昭已飲,晏子徹④樽,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⑤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⑥乎?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⑦不習。”範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範昭非陋於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聞之]曰:“不越樽俎⑧之間,而折衝千裏之外,晏子之謂也。”

「注釋」

①上兵伐謀: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而獲得勝利。

②觴:古代盛酒器。這裏作動詞,以酒招待。

③樽酌:樽,盛酒器,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

④徹:通“撤”。

⑤太師:同“大師”。這裏指古代樂官之長。

⑥成周之樂:周天子所享用的樂曲。

⑦瞑臣:瞑,瞎子。春秋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齊國樂官太師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⑧樽俎:盛酒肉的器具。樽以盛酒,俎以置肉。這裏代指筵席。

間戰

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①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法曰:“無所不用間也。”②

周將韋叔裕,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孝寬善於撫禦,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者,遙通書疏③。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斛律光,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曲嚴頗知卜筮④,謂孝寬曰:“來年東朝⑤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⑥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樹不扶自豎。”⑦令諜人多齎此文,遺之於鄴⑧。祖孝徵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後大舉兵,遂滅齊。

「注釋」

①覘,窺看,引申謂偵察。

②無所不用間也:語出《孫子兵法。用間篇》。意思是,無時無處不可使用間諜。間,間諜。

③書疏:即“書翰”,書劄之類;這裏指書麵情報。

④卜筮:古時一種占卜的迷信活動,以龜甲占卜吉凶的稱“卜”,以蓍草占卜吉凶的稱“筮”。

⑤東朝:指北齊。因北齊位於北周之東,故稱東朝。

⑥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計十鬥)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長安,即北周的都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並將歸順北周。

⑦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語見《周書。韋孝寬傳》。高山,喻指北齊高氏政權;隤,墜落,崩潰;槲木,槲與“斛”同音,喻指斛律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北齊高氏統治即將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⑧鄴:北齊都城,位於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選戰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誌,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穀郡,[引]烏桓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穀②五百餘裏,經白檀,曆平剛、鮮卑庭,東陷柳城。未至二百裏,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輜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注釋」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意思是,用兵打仗沒有勇將精兵擔任先鋒而遭到失敗的,就叫作“北”。選鋒:由精選的士卒組成的先鋒部隊。北,敗北。

②塹山堙穀:挖山填穀。塹,挖掘。堙,填充,堵塞。

步戰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之道,須用拒馬槍①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敵攻我一麵,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麵,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麵,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方。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②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之險。契丹每芻牧③於營、平之間,陷新州,德威複取不克,奔歸幽州。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聞之,約李存審步騎七萬,會於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循澗而東。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胡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入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齊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將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存審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④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注釋」

①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係以木頭做成人字橫架,將槍頭穿在橫木上,使槍尖向外,設於要害處,主要用以防禦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語出《六韜。犬韜。戰步第六十》。意思是,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製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阻擋進攻之敵。行馬、蒺藜,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禦工具。

③芻牧:割草放牧④羸兵:老弱殘兵。羸,瘦,弱。

騎戰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欲戰者,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①

《五代史》:唐莊宗救趙,與梁軍相拒於柏鄉五裏,營於野河北。晉兵少,梁將王景仁所將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晉軍望之色動。周德威勉其眾曰:“此汴、宋傭販耳。”退而告之[莊宗曰:“梁兵甚銳,未可與爭,宜少退以待之。”]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裏,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眾寡,則計無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趙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將無敢入見者。德威乃謂監軍張承業曰:“王怒老將。不速戰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②矣。不如退軍鄗邑,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爾。”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德威乃與俱見。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軍鄗邑。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景仁怒,悉以其軍出,與德威轉鬥數十裏,至於鄗南,兩軍皆陣。梁軍橫亙六、七裏。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製勝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為公[先,公可繼進。]”德威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齎糧糗③;縱其能齎,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至申時,梁軍中塵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注釋」

①易地則用騎:語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語。意思是,在平坦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騎兵部隊。易地,平坦開闊地域。

②無類:猶言無遺類,謂無幸存者。

③糗:炒熟的米麥等食物,即幹糧。

舟戰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衝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①

春秋,吳子伐楚。楚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吳師敗績。

「注釋」

①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意思是,要與敵人水上交戰,就不要逆流迎敵。

車戰

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①。

晉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討此虜者乎?”朝臣莫對。司馬督馬隆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帝曰:“雲何?”對曰:“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開弩三十六鈞②,立標揀試,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於是率其眾西渡溫水,虜樹機能③等以眾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轉戰千裏,殺傷以千數。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金眾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木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

「注釋」

①廣地則用軍車: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地廣則用鹿角車營”。意思是,在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②鈞:中國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一鈞為三十斤。

③樹機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下文的猝跋韓、且萬能、沒骨能等皆為羌族的部落首領。

信戰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①

三國魏明帝自征蜀,歸長安,遣司馬懿督張郃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潛軍密進,窺向劍閣。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在者八萬②。時魏軍始陣,幡兵③適交,參佐鹹以賊眾強盛,非力不製,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④,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住者奮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郃,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注釋」

①信則不欺:語出《六韜。龍韜。論將第十九》。意思是,為將帥者應當具備誠信而不欺詐的思想品格。

②十二更下,在者八萬: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留守陣地的隻有八萬人。

③幡兵: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換防的部隊。

④得原失信: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春秋時,晉文公率兵圍攻原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這時,有偵察人員從圍城中出,向晉文公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晉文公說:“信,國家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於是,退兵三十裏,而原國也歸降了。

教戰

凡欲興師,必先教戰。三軍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①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②

戰國時,魏將吳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注釋」

①備諳:萬全(或全麵)熟悉(或熟記)。

②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意思是,使用未經訓練的民眾去作戰,就意味著白白拋棄他們的生命。

眾戰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於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①

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元相拒。元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於是,元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石軍拒張蠔,小退。元、琰仍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

「注釋」

①用眾進止: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意思是,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

寡戰

凡戰,若以寡敵眾,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務隘。”①

《北史》: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將高歡渡河②,逼華州,刺史王羆嚴守,乃涉洛③,軍於許原西。西魏遣將宇文泰拒之。泰至渭南,集諸州兵,未會。諸將以眾寡不敵,請且待歡更西以觀之。泰曰:“歡若至鹹陽,人皆轉搔擾。今其新至,可擊之。”即造浮橋於渭南,軍士齎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齊軍④六十餘裏。高歡率兵來會。候騎告齊兵至,泰召諸將議。李弼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十裏,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⑤於葭蘆之中,聞鼓聲而起。日晡⑥,齊軍至,望見軍少,爭進,卒亂而不成列。兵將交,泰鳴鼓,士卒皆起。於謹等以大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