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COM時代的智者寶典(1 / 2)

——《網絡傳播研究叢書》總序

邵培仁電腦與網絡傳播已將人類帶進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個社會就是信息傳播社會。這個時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和知識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和“核能”,已成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內容。

它標誌著人類將從此麵臨一種新的文化傳播模式。如果說紙與筆、閱讀與說寫是人類社會具有悠久曆史的一種傳統文化傳播模式,那麼,我們今天正迎來一種集聲光電於一身、聚音字像於一體、彙采傳受於一線的第二種模式,即光與電、電腦與網絡的新型文化傳播模式。

電腦與網絡不僅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傳播文化,還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生存狀態和競爭方式。幾年前,電腦與網絡離我們的生活似乎還很遙遠。可如今,電腦已成為家用電器,“上網”也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社會生活的任何變化,都會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一枝動百枝搖”的連鎖反應。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1997)一書中寫道:“計算不再隻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當人們用“第四種媒體”來稱呼互聯網這樣一種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出現的新興媒體的時候,當網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麵侵入和占領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時候,我們終於發現,網絡既是新文化,也是新生活。

所謂數字化生存、網絡化生存,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身體素質和知識水平,還表現在傳播技術和傳播能力上。可以預測,在21世紀,一個人傳播技術的高低和傳播能力的大小,肯定會與他的經濟狀況的好壞、社會地位高低基本成正比。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在1999年11月底的一次講演中提醒人們要當心“數字差別”,即當心社會越來越多地分裂成一部分人能富有成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另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拒之門外,並越來越多地充當成功者的輔助工。因此,如果說過去人們曾將不識字的人叫做文盲,隨著教育的普及化和全民化,今後人們也許又要將那些不會操作電腦、不會網絡傳播的人叫做“文盲”了。“數字差別”也許比“文化差別”會更直接地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差別”,進而會間接或直接地影響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綜合實力。其實,這種影響和差別已經出現。

同任何重大變革一樣,傳播革命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昔者倉頡作書(創造文字),而天雨(下)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人類傳播史反複證明:人類在傳播活動中每項驚天動地的重大發明都會使人們同時產生欣喜和恐慌心理。今天,電腦與網絡的發明猶如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也正在引起人們產生新一輪的欣喜和恐慌心理。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1984)一書中曾不無憂慮地說過,人類發明了電視,但如何使用電視正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今天我們又發明了電腦和網絡,如何使用它們以及如何迎接新的挑戰,既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又考驗著我們的自信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