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狂熱癡迷——對事業要永遠抱有滿腔熱忱(2)(1 / 2)

勇於挑戰權威

為了能夠作真實的判斷,必須使自己的思想擺脫任何成見和偏執的束縛。

——羅蒙諾索夫

北大的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鄒衡曾對夏文化提出過獨到的見解,他對於前人的學術論斷大膽質疑,使我國的考古研究有了重大進展。

鄒先生既服膺權威,又不怕權威,不但不怕現代的權威,也不怕古代的權威。20世紀80年代,根據對山西南部曲沃縣晉國遺址的深入發掘與周密論證,他大膽地作出晉國不在太原而在天馬——曲村的結論。這一論斷非同小可。

晉都位於太原之說,早在東漢的班固鄭玄時期就已經確定,以後諸朝都沿用此說,故後來有晉祠的建立,於是以訛傳訛,穿鑿附會,幾成定論。而鄒衡竟敢對班固提出異議,豈不是太歲頭上動土?是的,隻有鄒衡有如此膽量。15年來,以鄒先生為首的考古學者,以文獻記載為線索,應用現代考古學方法,經過周密調查和大規模發掘,證實了先生的論斷,終於使這個埋沒近兩千年的晉國古都重見天日,堪稱中國學術界一大盛事。

關於夏文化的論爭可以說是鄒先生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夏文化是關係到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大題目,在國際學術界,幾乎是眾口一詞否定夏文化;而在國內,對於夏文化的具體地域和時期也存在著重大分歧。1977年,鄒先生石破天驚,首次診斷偃師二裏頭文化一、二、三、四期全部是夏文化,頓時在學術界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一時對手如林,非議頻出。然而,在經曆了國內外學術界十幾年的“圍剿”之後,先生的診斷仍“我自巋然不動”,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天塌下來我也不怕,我希望別人都反對我。”鄒先生是那樣的自信,那樣的堅定,因為他抓住了真理,他獨創了輝煌的曆史。

不因循守舊,不拜倒在權威腳下,大膽否定前人舊說,這隻是鄒衡先生學術精神的一方麵;另一方麵,作為一個正直、誠實的學者,他也不憚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拋棄自己學說中的錯誤。超越別人誠然不易,對於超越自己,他則說:“搞學術沒有不犯錯誤的,要勇於修正錯誤,抱殘守缺隻會故步自封。”

智慧感言:

亞裏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鄒先生的可貴之處在於其敢於挑戰權威。在前進的路上,我們應該找準自己的方向,信服的應是真理,而不是權威。下一次,如果老師錯了,你敢不敢用合適的方式給他或她提出來呢?

在工作中忘掉痛苦

在工作裏有生命,有年輕。

——馬爾騰

張築生是北京大學數學教授,2002年2月因病去世。他具有很高的學術天分和創造才能,卻甘於從事最基礎的教學和教材編寫工作;他左手有殘疾,十多年前得了嚴重的鼻咽癌,卻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自我,帶領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選手連拿五屆總分第一。他忘記自我,誨人不倦。他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揚。

1995年,張築生受命擔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主教練,一幹就是五年。

參加過奧賽的學生回憶說:“數學奧賽搞了幾十年,出題是最難的。因為參賽選手都是中學生,所以每道題都要把高等數學初等化,這種倒推的過程非常艱苦,要搞出一個既有新意,又有難度,還能分出學生優劣的題目,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張老師每年都能拿出幾十道新題,非常令人佩服。要知道,從1990年查出鼻咽癌起,他又患了嚴重的結腸炎,癌變也轉移到了肝部。2001年夏天,在天津南開大學,他一個人為200名預賽選手辦培訓班,從出題、判題、講課到討論,他唱了七天‘獨角戲’。你知道這七天他是怎麼過來的嗎?他口腔得了潰瘍,患了嚴重的結腸炎,全身骨頭疼,還有晚期肝癌引起的腰以下嚴重浮腫,每天他隻能吃一點牛奶、葡萄糖、豆腐等流食。”

帶著半身癌細胞,領著一幫數學尖子,五年間張築生從加拿大轉戰到阿根廷,在70多個參賽國中,中國隊連拿五屆總分第一,其中三次所有參賽選手都獲得了金牌。這一成績在世界範圍內尚無先例。

連續拿了五個世界第一的同時,張築生在北京協和醫院也拿了一個“第一”:他是該院有史以來接受最大量放療的癌症患者。有一次在課堂上,張築生對著下麵幾十張青春的臉說:“也許你們所有人經曆的痛苦之和也沒有我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