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誰的眼淚在飛(1)(1 / 3)

不走尋常路

載灃現在確實很背運,走了一個袁世凱,天下並沒太平,自己憂鬱依舊。

鼠疫、暗殺、暴動,接連不斷;老鼠、瘟疫一塊來,子彈、西瓜一起飛,個個都讓載灃心驚膽戰。

載灃尋思,這年頭,憤青太多,老說朝廷不好,國家欠你們。那麼我就拿出誠意,送你們一份大禮。

這確實是份特別厚重的大禮,事關每個老百姓的大禮:立憲。

自從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憲政後,全國各地都以講立憲為時髦,整天有人鬧哄哄地哭著嚷著要頒布憲法,速開國會,成立內閣,仿佛國會一開,黃金萬兩。

可載灃心思不在這個上麵,當然他也不懂,不過他也不急。慢慢來,先預備著,等把孩子拉扯大了再說,故美其名曰“預備立憲”。

不過有一個人卻很急,他也是家裏人,載灃的堂哥載澤。

載澤,鎮國公,康熙帝十五阿哥愉郡王允禑的五世孫,過嗣給道光帝皇侄奕詢。

普通的公爺,多如牛毛,不過載澤身份特殊。他的妻子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光緒皇後的妹妹。載澤從小就聰明過人,寄養在醇親王府,極得老醇親王奕譞的寵愛。他和載灃一起長大,關係很鐵,哥倆兒無話不說。

載澤曾被派出洋考察西方憲政,回來後,逢人就說中國要興,隻有立憲。他上了道密折,說立憲有三大好處:一為“皇位永固”,二為“外患漸輕”,三為“內亂可餌”。

可是載灃就是不開竅,當然也怕挑不起這副重擔,一直拖著不表態。

“聽大哥的話,老大哥這是為你好。”載澤常常語重心長地“教訓”攝政王。膽子可真夠大的,這樣跟皇帝的爸爸說話。載灃也不生氣,總是相同的回答:“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我不喜歡主動。”

現在已經到了節骨眼上,立憲不是為了興大清,而是救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

載澤再一次地“教訓”載灃:立憲隻是塊牌子,憲法是憲法,皇帝是皇帝,憲法還得跟著皇帝走。

如此一說,載灃恍然大悟,怎麼不早說明白,害得我憂鬱了這麼久?

轟轟烈烈的立憲終於拉開了帷幕,重頭戲是裁撤雍正以來的中樞機構軍機處,換成了內閣,軍機大臣變成了內閣大臣。

1911年5月8日,萬眾期待的一天終於到來,內閣名單正式出爐:

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滿,宗室)

協理大臣:那桐(滿)、徐世昌(漢)

外務大臣:梁敦彥(漢)

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載澤(宗室)

學務大臣:唐景崇(漢)

陸軍大臣:蔭昌(滿)

海軍大臣:載洵(宗室)

司法大臣:紹昌(覺羅)

農工商大臣:溥倫(宗室)

郵傳大臣:盛宣懷(漢)

理藩大臣:壽耆(宗室)

這裏簡單地介紹一下宗室和覺羅:

滿族入關後規定,隻有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直係後裔才能稱宗室,係金黃色帶子,俗稱“黃帶子”;其伯叔兄弟的旁係子孫一律稱覺羅,係紅帶子,俗稱“紅帶子”。

宗室又分為近支宗室和遠支宗室。近支宗室有輩數:雍正以下為弘、永、綿、奕、載、溥,宗室子弟都根據這個命名。近支宗室裏又有帶偏旁和不帶偏旁。如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都是言字旁,最近支;其餘偏旁的都是遠支。

許多人越看越激動,不是高興,而是納悶,怎麼這麼多熟悉的名姓?

回頭人肉下官紳履曆表,十三個內閣大臣中,滿洲貴族九人,皇族七人,整一個家族式控股集團。

老百姓的心冷了,用家裏人你就明說嘛,發布個告示,說明下情況。理由都給你想好了:皇帝還小,不懂事,需要爺爺、伯伯、叔叔們的照顧扶持,等年紀大了再換吧。大家都是通情達理的人,可以理解,非要遮遮掩掩說什麼“朝廷用人,審時度勢,一秉大公”的大話。百姓文化是不高,但也不要侮辱我們的智商,至少親戚關係還是能分得清的。

大家議論紛紛,沒想到載灃這小子太虛偽了。

載灃那叫一個苦啊,不立憲你們天天說我,現在立憲了你們卻天天罵我,不用家裏人難道用外人?唉!這苦日子到底什麼時候能熬出頭?

還是找載澤想想辦法吧。

載澤不愧是喝過洋墨水的,提出八字方針:樹立權威,轉移視線。

首先全體內閣成員在一起吃了一頓便飯,大家把酒論盞,共祝小皇帝健康成長,順祝自己繼續高升。微微酒意之後,全體合影,每個人臉上都紅撲撲的,預示著國運紅紅火火。照片出來,效果那不是一般的好,這真是一個團結務實的班子。

接著要對外樹立新班子雷厲風行的形象。內閣成立的第二天,就頒布一道諭旨,宣布從即日起實行一個意義重大的新政策,果然,大家的視線都轉移到新政策上去了。

當然,誰也未曾料到,這道諭旨就是一張催命符!

這道諭旨其實有載澤自己的小九九,因為他想扳倒奕劻。

內閣各成員關係非常微妙,分成奕劻和載澤兩大派係。

奕劻和那桐、徐世昌結盟,外聯袁世凱,各省督撫多和他有瓜葛。幾十年的經營,根深蒂固。

載澤和載洵等親貴少壯派結盟,上麵有載灃罩著。

載澤的野心很大,總認為自己出過洋,熟知世界大勢,而且是攝政王的鐵哥們兒,內閣總理大臣非我莫屬。奕劻老朽昏庸,被他兒子弄得灰頭土臉的,早應該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