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這位民兵隊長也是想到。

趙建軍家裏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現在變得成熟了,也是挺正常的。

此時的趙建軍也是上前打招呼。

“好久不見了,王哥。”

趙建軍也是和他們打著招呼,雖然他們這個村子叫做趙家村,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姓趙,反而姓趙的人在趙家村並不是特別多,隻占了1\/10左右。

之所以這邊叫趙家村,是因為沿用了古代的名字,從明朝的時候,這邊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叫趙家村。

當時這邊的地方有一個趙姓的大戶,這邊很多的土地都是對方的,所以這邊久而久之就叫趙家村,然後一直沿用了下來。

打完招呼之後,趙建軍邁著輕快的步伐緩緩地走進了村莊。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眼前那條蜿蜒曲折、熟悉無比的鄉村小路上。這條小路承載著他童年無數美好的回憶,每一塊石板似乎都在訴說著曾經發生在這裏的故事。

走著走著,趙建軍來到了村口。那裏矗立著一座略顯破舊但依然莊重的石牌樓。這座石牌樓仿佛是一個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村子的興衰變遷和歲月的流轉。

它身上布滿了斑駁的痕跡,每一道刻痕都像是歲月留下的印記,透露出濃厚的曆史氣息。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座石牌樓竟是從明朝時期傳承至今。曆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它依舊屹立不倒。

牌樓上依稀可見“趙家村”三個大字,但與如今通用的簡體字有所不同,這些字是繁體書寫而成的。

盡管現代社會的教育體係以教授簡體字為主,大多數人並沒有係統學習過繁體字,但憑借著對漢字結構的了解以及上下文語境的輔助,即便未曾專門學習,人們也能夠大致辨認出這些繁體字所表達的意思。

趙建軍的老家在村靠近東邊的位置,一個坡度比較高的地方。

所以他進了村口之後,徑直向東走,沿路上也是碰到了好幾個老人。

這些老人們雖然年紀大了,眼睛也不大中用了,但是還是能一眼認出來,趙建軍回來了。

“建軍啊,回來拜年啦...”

這些老人們看著拿著蛇皮袋,走過來的趙建軍,那都是樂嗬嗬的和他打招呼。

畢竟趙建之前一家可是他們村裏麵少有的有城市工人家庭。

這些老人們當然是清楚的。在這樣的小村子裏,一個工人的家庭,那可是讓人人人羨慕的事情。

趙建軍也是欣然的和這些老人們打著招呼。

村裏的一些年輕人看到了趙建軍回來之後,也是熱情的寒暄著。

雖然趙建軍家裏出了這樣的事情,但是現在已經接班之後,現在是一名光榮的工人了。

所以大家對於趙建軍他們也是相當的羨慕,因為他有機會可以在城市裏麵生活,在工廠裏麵上班。

不像是他們在鄉下一年到頭都是掙著工分,一年到頭的根本就掙不到什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