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第一軋鋼廠完全按照設計圖紙製造出來的零件進行自主製造的話,那麼,他們製造出來的零件肯定是無法在其他的工廠使用,也就無法就和其他的工廠一起結合起來,拚裝成一個播種機。
因為在這個年代,其實很多的工廠,他們生產出來的每一個設備參數都不一樣,基本上都是一個工廠生產一件完整的商品,想要讓好幾個工廠聯合起來一起生產是比較困難的。
所以才會讓趙建軍他們帶隊前往各個工廠,幫助他們進行機床改造,這樣的話,他們生產出來的參數的零件都是大差不差的,就算有細微的差別也是不影響整體的機器。
這樣的話,大家所有的工廠就可以專門生產一種零件,然後在工廠進行組裝,拚裝成一個完整的播種機就OK了。
這樣規模化的生產效率將會大大的提高,比以往的每一個工廠隻專門生產所有的零件,然後拚裝出一個播種機的效率要高的多。
首先一個工廠想要製造出一輛播種機,那麼他想要吃透的技術,就必須讓那邊的技術人員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機床,而且每一種零件的設備的機床的參數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樣是不相通的,如果想要生產出所有的播種機零件的設備,那麼一個工廠裏的機床分成好幾種,都是不能相通的,製造出零件。
這樣的話,將會極大的影響效率。
如果可以統一參數,讓每個工廠隻專門生產一種零件,那麼他們所有的工廠的設備機床將會開足,馬力就生產一種東西,這樣將會大大的提高效率,這樣工業部就可以統籌著生產。
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將會在春耕之前,生產出來供應全國的播種機了,就是舉全國之力進行製造啊。
可以說,在這個年代,整個國家生產出來的那些工業品。
其實都是一些野蠻發展的,想要找到一些共同參數的零件是非常的困難。
可以說咱們新生的國家,所得到的那些技術,還有一些工業生產的完整的設備,都是繼承於北方那個國度。
很多東西都是北方那個國度支援,手把手教的,所以也就繼承了北方的國家的那個蘇式的風格,那就是笨重。
而且質量把關非常的難,很多東西設計出來了,質量非常的不穩定,可能一個生產線出來的商品都不一樣。
而且設置出來的東西,因為是用量堆積起來的,所以生產出來成本,相對於美西方的那些技術生產出來的成本要高很多,非常的不劃算。
而且後期維護起來的成本也是相對高昂,因為一個生產線上出來的東西都有些不太一樣,更何況是呈規模形式的,會造成很多的後勤壓力的。
咱們國家,大規模的進行生產設備升級,開始重視質量,品質的時候也是從80年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