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內傳》是魏晉隋唐間樓觀高道先後相續編撰的二卷本道教樓觀派宗派史傳記,其中既收錄了先秦兩漢間有關樓觀的傳說,又記載r魏晉隋唐間道教樓觀派形成時期的有關資料,因而是研究樓觀道前史和樓觀派形成興盛時期的主要資料,應該首先予以考辨。
一 撰人、成書年代及史籍對它的著錄
《樓觀內傳》,全稱為《樓觀先師傳》、《樓觀先生本行內傳》,或《樓觀內傳》、《樓觀傳》。各種道書所用名稱雖異,內容則大體相同。全書共氣卷,卷一述魏晉以前之樓觀原始,故又名《樓觀本起傳》。
(一)古人對《樓觀內傳》三卷撰人的舊說
《樓觀內傳》二卷先後問世之後,曾為當時及後世各種史籍和道書予以著錄和引用,在著錄和引用中表達了它們對《樓觀內傳》三卷作者的看法。唐徐堅等所撰《初學記》卷二十三引《太和真人尹軌樓觀先師傳》,顯然以尹軌為《樓觀先師傳》的撰人。南宋鄭樵(通誌略》道家類著錄《樓觀內傳》三卷,撰人為尹軌、韋節;又有《樓觀本行傳》一卷,未著撰人。《宋史·藝文誌》七神仙類著錄《樓觀先師本行內傳》一卷,撰人尹文操。此外,《祟文總目》道書類著錄《樓觀內傳》二卷,(秘目》子類道書著錄《樓觀先生本行內傳》三卷,《道藏I}經日錄》卷卜著錄《太和樓觀內紀本章記》一卷。
除了卜述史書和類書外,現存於樓觀的碑石銘文對《樓觀內傳》三卷的撰人也有明白的記載。據唐睿宗朝崇文館學士負半千所撰《大唐宗聖觀主銀青光祿大夫天水尹尊師碑》,尹文操任宗聖觀主時曾撰《先師傳》一卷。據元代朱象先所撰《終南山說經台曆代仙真碑記》後記稱《樓觀內傳》共卷的成書過程,“始以太和尹君(按指尹軌,一號太和真人)別作《樓觀先師傳》於晉,次則精思(按指韋節)述之於後周,末則尹尊師文操續之於唐,合三十人,各一列傳,為書三卷,乖世久矣。”朱象先的《碑記》及其《紫雲衍慶集》後來被明代《道藏》全文收錄,因此,《樓觀內傳》三卷的作者為尹軌、韋節、尹文操的觀點乃)、‘為流傳,幾乎成為古人成說,道教的教內人士更是堅信不疑。
《二)今人對《樓觀內傳》卷一撰人的懷疑
關一r《樓觀內傳》第二、二卷的作者為韋節、尹文操,證諸《樓觀內傳》的內容、各種道書傳記及現存於樓觀的碑石銘文,當無疑問,曆來也從無爭論。問題較大、令人生疑的是卷一的作者是否為太和真人尹軌。
首先劉一尹軌為《樓觀內傳》卷 作者持存疑態度的是《道藏源流考》的作者陳國符先生。在該書“附錄一引用傳記提要”的“樓觀先生木行內傳”一節中,作者以曲折的筆法隱晦地表達了對此的懷疑態度。。在本節標題中,作者在“《樓觀先生本行內傳》_三卷”文字之後,加小字注明“尹軌、韋節、尹文操撰”,顯然是轉述古代道書對此的成說,並非作者本人的觀點。在本節往後分析《樓觀內傳》二卷的內容時,作者卻兩次使用了“梁湛所出《樓觀先生本起內傳》”和“梁A之一卷本”的說法,曲折地表達了自己認為《樓觀內傳》第一卷的真正作者似乎應該是梁湛的觀點。
但是,由於陳國符先生有一更為重要的觀點,他認為《樓觀本起傳》(即《樓觀內傳》卷一)“係降筆或依托”,據此所述之“樓觀原始,並不可據”,所以認為對《樓觀本起傳》的真正作者既無深究之必要,對“降筆或依托”之書的作者也難以確切論定。正因為如此,所以陳國符先生並沒有將《樓觀本起傳》的作者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明確提出和詳加考辨。然而,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樓觀本起傳》既是《樓觀內傳》的第一卷,又是記述有關樓觀本源、起始之傳說的一部傳記,無論其內容是真是偽,或真偽參半,都是研究樓觀道史極重要的一種資料,其真正撰人豈能輕易含糊放過。
《三)《樓觀本起內傳)作者為梁湛非尹軌考
《樓觀本起內傳》為尹軌所作的說法最初見於《樓觀本起傳》本身。朱象先《終南山說經台曆代仙真碑記》節錄《樓觀本起傳》梁湛傳稱:“(梁)真人名謀,扶風人。魏鹹熙初(魏元帝曹奧鹹熙元年,即264年)來事鄭法師履道有年??以晉惠帝永興二年遇太和真人(尹軌)降其庭,授《日月黃華_卜經》、《水石丹法》,並授《本起內傳》。”朱象先即據此判定《本起內傳》為尹軌所作。但是,若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本起內傳》為尹軌所作的說法的確破綻百出,而梁A為它的真正作者的觀點卻顯得比較合理。首先,關於作者木身是否實有其人的問題。在《樓觀本起內傳》以前,尹軌其人一直未見一1:任何載籍。據《本起內傳》尹軌傳,尹軌為尹喜從弟,最遲應為周昭王前後人,但從周昭王到《本起內傳》成書的1300百年間,從無任何文字資料提及尹軌一字,其人的真實性是頗令人懷疑的。而梁湛其人不僅初見於《本起內傳》之尹軌傳,而且在後周韋節續作(樓觀內傳》卷二時,也為之專立一傳。據梁湛傳,他於魏鹹熙初師事鄭法師於樓觀,於東晉太興二年(319)升舉,下距韋節(497-569?)為他立傳不過200年左右。因此,梁%t其人的真實性應該是可靠的。其次,《本起內傳》以尹軌傳冠於列傳之首的休例證明,其書作者絕非尹軌而應為梁湛。中國古代史憶之列傳慣例,後人為前人眾傳,列傳作者本人的傳記絕不人於列傳篇目,更不可能冠於列傳之首,即使道書傳記也都嚴守這一史書成例。但《本起內傳》的體例卻很一奇怪,它將尹軌傳w於十二列傳之首,唯獨沒有梁A傳。這種體例正好證明,《本起內傳》的真正作者是梁訊而絕不可能是尹軌。這個判斷還可從《樓觀內傳》的後兩卷體例進一步得到證明。《樓觀內傳》卷二的作者是韋節,所以卷二的}個列傳始於梁湛傳,終於稍早於韋節的張法樂傳,唯獨沒有韋節傳卷氣的作者是尹文操,所以卷三的八個列傳始於韋節傳,終於尹文操之師田仕文,亦無尹文操傳,至朱象先作《碑記》時才續為尹文操立傳。由此可見,傳記作者不為白己立傳同樣為《樓觀內傳》後二卷的作者所遵守,由此可進一步證明《本起內傳》也是遵循這一原則的,它的作者應為梁湛而絕非尹軌。再次,《本起內傳》十二列傳中無尹喜傳證明此書作者非尹軌。《本起內傳》的十二列傳始於尹軌,據尹軌傳,“真人名軌,字公度,文始先生之從弟也”。尹軌若係尹喜從弟,早年又來樓觀師事文始先生,則其作《木起內傳》理應以文始傳冠於傳首,而不能將自己作為十二列傳的開端。至魏晉之世,《文始傳》已經出現,所以當後周武帝年間發生佛道主客之辯時,甄x在其《笑道論》一書中已經j五次引用《文始傳》原文予以駁難,既然《文始傳》已經以專門的傳記書出現,所以梁湛在魏晉間撰寫《本起內傳》時就無須另作《文始傳》,他完全可能將已經成書的《文始傳》與白己新作的《本起內傳》視為前後相續之作。由此也可證明,《本起內傳》的作者為梁洪而非尹軌。
通過對《樓觀本起內傳》作者的考證,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兩點:第一,粱湛既是《本起內傳》的真正作者,也是道教樓觀派道法承傳的真正開端。第二,梁湛以前的所謂樓觀本起,可能是梁湛根據當時樓觀道士的傳聞而作,中間多有附會之文,並非信史。樓觀道比較可信的曆史,應始於魏晉間梁湛之後。這個觀點,從&;lt;樓觀內傳》三卷的內容可以進一步予以證明。
二 主要內容及其史料價值
《樓觀內傳》氣卷,今已亡佚,要確切議論其具體內容及其史料價值,白然有不少困難。但是,《樓觀內傳》問A之後,曾經廣為流傳,並被各種道書反複引用,因此,它的主要內容仍然通過這些現存道書的引文流傳和保存了下來,為我們求其內容、辨其價值提供了根據。
(一)研究《樓觀內傳》三卷內容的資料依憑
在現存道書和道教宮觀碑石中,保存《樓觀內傳》_汽卷內容最為完整而又翔實者,首推元代道士朱象先撰寫的《終南山說經台曆代仙真碑記》(以下簡稱《碑記》),和宋元問道士趙道一編纂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以下簡稱《仙鑒》)。
《碑記》全書一卷,《道藏》第605冊全文收錄,該碑現在仍完好無缺地樹立於樓觀宗聖宮遺址內原處,碑文雖經七百餘年風雨侵蝕,至今仍然清晰可讀。朱象先在《碑記》後記中,詳細記述了他撰寫《碑記》的過程和方法:
“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自文始上仙之後,登真之士,無世無之。閱諸仙史,不一而足。始以太和尹君別作《樓觀先師傳》於晉,次則精思述之於後周,末則尹尊師文操續之於唐,合三十人,各一列傳,為書三卷,垂世久矣 至元乙卯(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16年),象先自浙右往禮祖庭,因坐於經台,得熟其書。乃知地靈人勝,源深流長,誠非偶然。第以$1之編腆,未治見聞。遂節其緩九,錄其要一,各係以讚,總為是碑;複撰《文始本傳》棄之首。以呈宗主聶公,提點趙公,刻之貞石,照示無窮。啤來裔得以究明祖道而e之耳。茅山朱象先拜識並書。”
由後記可知,《樓觀內傳》二卷在元初仍然完整保存於樓觀,所以當朱象先從茅山來到樓觀時,仍然能夠“坐於經台,得熟其書”。朱象先撰寫《碑記》的方法是將《內傳》氣卷的內容提要節錄,“節其緩九,錄其要一”,可見《碑記》是《內傳》下卷的節錄本,其內容是忠實於《內傳》原文的。隻不過是在傳記之後,係以讚辭,並在《內傳》原有的30人之外,新增了《文始傳》和尹文操等五人的傳記,總為35人。由此可見,《碑記》是研究《樓觀內傳》主要內容的可靠根據
《仙鑒》一書共53卷,收錄從黃帝到兩宋間神仙人物745人,收人《道藏》第 139至 148冊。在《碑記》節錄的《內傳》30人中,周秦兩漢部分上起尹軌下迄張皓等12人及尹喜傳,均見於《仙鑒》的卷八和卷九;魏晉隋唐間的樓觀道士上起梁湛下迄田仕文絕大部分見於《仙鑒》之卷二十九和卷三十。陳國符先生雲:“考《仙鑒》傳文,本《高道傳》,而《高道傳》或亦取材於《樓觀內傳》也。”和《碑記》相比,《仙鑒》記述樓觀仙真人物事跡,比《碑記》更為具體詳細,因而也是研究《樓觀內傳》主要內容的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