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彌天 意誌的對決(4)(2 / 2)

經過這接連兩次的打擊之後,高速航行中的“女王”也冒起了濃煙,而隨著“喬治五世”號提前按退出戰列,托維手中的尚且完好無損的大牌就隻剩下“威爾士親王”號和“馬來亞”號兩張。

這時候,如果英國人對本方各艦的射擊數據進行統計的話,便會發現“威爾士親王”號發射的120發14英寸炮彈中,竟沒有一發命中德國戰艦!

這艘剛剛服役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采用的是新老結合的艦員模式——所謂的老艦員,基本上都是沉沒的“拉米利斯”號和“光輝”號上的幸存者,而新艦員則大都是戰爭爆發後方才征募的兵員,盡管“威爾士親王”號比計劃提前了一個月服役,但這些艦員與戰艦隻進行了不到三個月的磨合,不僅默契度嚴重不足,艦上各種設備的調試也還沒有妥善完成。如此情況下,這艘戰艦空有10門14英寸艦炮的強大火力,卻始終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威爾士親王”號繼續揮霍炮彈的時候,“馬來亞”號艦上的老兵們卻用行動捍衛了皇家海軍的榮譽,他們嚴格按照旗艦的指令,將全部的主炮火力砸向“俾斯麥”號,除了在轉向前完成兩次直接命中之外,他們還用艦上的6英寸副炮連連殺傷德艦露天戰位的艦員,並對副炮和上層建築構成了一定的破壞。在完成轉向後的第四輪齊射中,他們的15英寸重炮再度打中德艦,重磅穿甲彈鑿穿了“俾斯麥”號距離艦尾大約10米出的舷側裝甲,緊接著在艦內發生了劇烈的爆炸。這次爆炸是如此猛烈,整個艦尾猛的下沉了幾米,海水幾乎淹上了甲板。目睹如此場景,人們甚至以為那艘戰艦的艦尾要就此折斷了!

然而,基於德皇時代海軍的最後遺響——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設計思想,配以30年代末最先進的製造工藝、設備和技術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充分繼承並發揚了德國水麵艦艇防禦力強的特點,堅厚的裝甲和合理的細分隔艙賦予了它超群的生命力。十來發大口徑穿甲彈和近20發小口徑炮彈雖然將這艘戰艦打得遍體鱗傷、狼煙四起,卻始終給於它最致命的一擊。反觀“俾斯麥”號這邊,以裝甲指揮室為核心的中樞係統仍在正常運轉,完好無損的兩座主炮塔依舊保持著正常的射速,受損的兩座主炮塔也在德艦官兵的努力下不同程度的恢複了戰鬥力。而在英國人看來威脅要比“俾斯麥”號小上許多的“沙恩霍斯特”號、“呂佐夫”號、“格拉夫.施佩海軍上將”號甚至是“歐根親王”號,都以螞蟻吞大象的方式不斷削弱著英國艦隊的戰鬥力。

終於,兩支艦隊重新拉近到了1.5萬米,在這個距離上,“俾斯麥”號能夠擊穿任何一艘英國戰列艦的主裝甲,“沙恩霍斯特”號亦能擊穿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裝甲,另外三艘德國戰艦雖然火力、防禦力難以和一級主力艦媲美,但自始至終都發揮著非常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3時40分,在損管、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俾斯麥”號最早受損的一號炮塔終於再一次發出怒吼,三分鍾之後,一排準確的齊射讓“伊麗莎白女王”號兩座前主炮集體啞火;3時45分,“沙恩霍斯特”號接連命中“女王”,英國旗艦艦橋幾乎崩塌;3時49分,一隊掛載200磅航空炸彈的Bf-109T趕到戰場,它們旋即對英國艦隊發動攻擊,雖然沒能取得任何成效,卻很快將試圖攻擊德國艦隊的最後一批英國艦載機驅走。(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