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概述必先明,耳司聽覺主平衡,髒腑經絡通於耳,宗脈所聚陽氣行,耳病病因與病理,辯證要點治療情。

(注)耳科概述主要是研究耳科疾病的生理、病理、診斷、病因、病機、辯證要點和治療方麵的內容,是耳科的總論。耳聽覺主平衡,是因腎開竅於耳,腎氣平衡則耳聰,腎氣虛衰則耳鳴、耳聾。髒腑經絡之氣皆通於耳,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麵而走空竅

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說:“耳為宗脈所聚”,故屬於清竅之一,乃清陽之氣相通之處。現僅就耳的病因、病理、辯證要點與治療等情況概述如下。

一、耳與髒腑經絡關係

耳與髒腑經絡關,腎竅心脾肺與肝,心腎不交肝氣逆,脾濕嗚聾聽不安,十二經脈上於耳,經絡環繞兩耳邊。

(注)髒腑是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活動基礎。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上下表裏溝通之脈絡,故髒腑經絡病變必然反映於耳。而耳鳴、聾等症狀,則能進一步歸屬於某一髒腑與經絡之具體關係。

腎開竅於耳,耳是腎之外竅。腎藏精,精氣充沛上通耳竅則聽力聰敏。腎精虧損則頭暈耳鳴,心為耳之客(腎為耳之主),若憂愁思慮傷心,心血虛耗必致耳鳴、耳聾。心腎不交,皆能產生聽聞之亂。脾胃相表裏,受納水穀,變化精微之氣(而升清陽之氣、若脾虛或脾濕蒙蔽清竅,清陽不升,輕則耳鳴,重則耳聾。肝氣通於耳,膽脈環繞於耳。若肝氣逆,膽火盛,其氣上逆而衝兩耳,則有“頭痛、耳聾不聰。”《素問》又說:“邪在少陽則耳聾鳴也。”《素問,氣交變大論》曰:“肺金受邪,咽燥,耳聾”。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皆通於耳,其別氣通於耳則為聽。其經脈直接循行於耳的有: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均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足陽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手太陽小腸經“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足太陽膀胱之脈“從巔至耳上角”。《內經知要》曰:“經絡者,髒腑之枝葉,髒腑者經絡之根本。”五髒加心包,為六髒六腑,各有一經是謂十二經脈,經脈通於耳,髒腑之精氣皆上於耳。故耳內、耳外諸疾皆與髒腑有關,觀察耳的變化亦可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二、耳病的病因病理

耳病病因與病理,邪毒外犯癢悶鬱,肝膽濕熱心火盛,腎髒虧損脾虛濕。

(注)耳病的病因,多為外感六淫邪毒、內傷情誌,影響髒腑而發生的病理變化。若外傷風熱邪毒,結聚不散,而致氣血凝滯,耳竅不通,則有耳癢、耳內脹悶、堵塞悶痛、耳鳴、耳聾等症。若肝膽濕熱循經搏結於耳,外感邪毒濕熱熏蒸於耳,所致清陽不升則有頭暈眩、耳鳴聾,亦可出現耳根紅腫、耳內流膿等症。若毒熱壅盛,邪犯心經,心火熱熾,痰火內熱,上犯於耳,則可出現耳膿增多,疼痛加劇,高熱煩躁等症。若腎髒虧損,精氣損耗,則耳失滋養,易感邪毒,引發耳病。虛火上炎於耳,或寒濕停聚上犯於耳,均可出現耳聾、耳鳴、眩暈、耳脹、耳內流膿等症。若脾虛濕困,水濕不化,清陽不升,則濕濁邪毒停聚耳竅而發病,出現耳內流膿,或耳部皮膚濕爛,或耳聾、耳鳴、眩暈、泛惡等症。

三、耳病的辯證要點

耳病辯證要點明,耳痛耳膿耳鳴,聾眩暈肝陽濕中,阻氣血脾虛腎虧精

(注)耳司聽覺,主平衡。耳位於頭麵部,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屬於“清竅”之一。它雖為局部器官,但不會離開整體而孤立地發生作用。《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有“耳者宗脈之所聚”,故全身之大脈絡結聚會於耳,使耳與全身各部及髒腑間發生的關係。因此,髒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皆循經而波及其所屬髒腑。為此,在臨床辯證治療上,要樹立整體觀。

辨耳痛:常見主要症狀辨析如下:新病耳痛較輕,可伴有耳內阻塞感,耳膜微紅,聽力減退。多屬風熱,邪尚在表。若耳病已久,則耳內微痛不適或有脹塞感,或兼耳鳴重聽。多為肝腎不足或脾氣虛弱,正不勝邪,邪留耳竅之證。若耳痛輕,有流膿、耳膜穿孔,聽力下降,多為脾氣虛兼濕濁停聚證。耳內深部疼痛較劇,呈跳痛或鑽痛,並有發燒,多為肝膽火熾,濕熱,壅盛,釀膿之證。耳痛牽引耳殼或壓迫耳屏時,其痛更甚,多為火熱邪毒,作腫成膿。耳痛加劇,頭痛劇烈、壯熱、嘔吐,甚或神昏譫語,此為火毒內攻,邪犯心包之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