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灣裏村有一個響當當的人物“王大媽”,提起“王大媽”的名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王大媽”之所以會成為名人,也是有緣由的。因為,這“王大媽”不是個女人,而是個爺們,他本名叫王大馬,由於他尖尖的嗓門特像女人,不知何時被叫成了“王大媽”。而後來,這“王大媽”又被衍化成了“王大罵”。
王大罵,顧名思義就是擅罵,不僅張口就來,還押著韻腳。一次,不知道是誰家的豬不小心跑了出去糟蹋了他家的玉米地,他大清早便吊著嗓子在村口的槐樹下破口大罵:“誰養的爹娘老子輩,不管不看不照應?千刀萬剮不肖孫,來世罰你做畜生……”
誰知道那天趕巧不巧,卻是他自家的豬偷跑出去做的壞事。他那有高血壓的老娘正趕著豬在屋後聽到,頓時氣得兩眼翻白,腳下一個趔趄,撲倒在地便再也沒有起來。
從那天起“王大罵”便罵名遠播了,以至於四十出頭了都沒找到媳婦,隻剩孤家寡人一個清淡度日。好在王大罵嘴巴子熱鬧,整天打雞罵狗,倒也不嫌冷清。
常言道:“十年風水輪流轉。”也不知道是哪天了,王大罵在街上跟人吵架的時候,被一個自稱劉總的“星探”給挖掘出來了。劉總高薪聘請他加入一個樂隊,據說還有民間文藝家的頭銜。
這種樂隊說穿了一點也不稀罕,其實就是時下江南民間的“軍樂隊”,專門吹吹打打送逝者上路的。“哭七七”是“軍樂隊”新開發出來的點子項目,是專門為喪家哭哭唱唱,營造氣氛的。這“哭七七”雖是假哭,卻是一個顯示著喪者子孫和親屬們孝順程度的重要流程。當然,這是要另外收大錢的,報酬是豐厚的。而劉總的“軍樂隊”裏,正缺少一名得力的“哭星”。
生活落魄的王大罵是喜不待言,感覺遇上了伯樂,自是躍躍欲試,準備大幹一場。
劉總果然沒看錯人,王大罵加入這個團隊後,無師自通,如魚得水。劉總稍加點撥培訓後,就讓王大罵出場亮活了。
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眼淚深,不易落淚。所以大凡“哭七七”的人員多為中年婦女,年紀輕的也抹不下那個臉兒。如今一個大男人居然要表演“哭七七”,頓時引起無數人圍觀,這觀看是裏三層,外三層。
按流程,晚上給死者入殮蓋棺後,就開始“哭七七”了。哀樂聲中,王大罵一襲白衣戲服,聲情並茂,以死者女兒的身份,開始哭訴死者生前的酸甜苦辣,以及後人無法報答的養育之恩。
唱著哭著,王大罵突然拖著長尾音用土話喊了一聲:“我苦命的……娘……額……呃……”
聲音淒厲高亢,撕心裂肺,悲痛欲絕的神態連死者的兒女都自歎弗如,羞愧莫名。
隻見王大罵當著棺材兩丈開外,突然“咚”的一聲雙膝跪地,一步一哭一叩首,涕淚直流邊哭邊唱,一直哭到棺材邊長跪不起。他操用江南地方戲的腔調,哭唱的內容都是些死者原生活的點點瑣事,這種哭訴當中拖著抑揚頓挫的尾音,跟“唱”差不多的腔調。更絕的是,王大罵押著韻腳的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哭訴,比死了自己的親娘還來得悲痛的神情,惹得眾多圍觀者淚腺和情緒紛紛被調動了起來,一時之間,也都跟著泣不成聲,現場氣氛頓時推向了高潮。
王大罵便再次一夜成名,又被易名為“王大哭”。
至此十裏八外,凡有理喪的人家便都慕名請“王大哭”代為哭喪。王大哭呢,生意頭腦也確實好,隻要哪家老人有個什麼臥床不起,時日不多的。王大哭就會聞聲而去,熱情地幫著忙前忙後,人家過意不去,情理之中也就把“軍樂隊”的生意交給他了。而在這同時,王大哭也就培養出了與死者的感情,臨場發哭更加有聲有色,使哭質大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