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經受磨練堅忍不拔(2 / 3)

猶太人把苦難看成是神對人類的考驗,因此必須接受,《塔木德》上也強調堅忍致勝的精神。《塔木德》上說:“一切的痛苦畢竟是懦弱的表現,在堅強有力的生活感召下自會悄然隱退。”“艱難是戴了麵具的大幸。”“眼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流著眼淚走出去的,必歡呼地帶著禾捆回來。”“一個人要痛苦到了極點,才能嚐到甜美的果實。”“笑對苦難,它最終也將會向你露出微笑。”

人們往往用“薩布拉斯”來形容猶太人。“薩布拉斯”意思是仙人掌果,用這種外表堅硬帶刺但內心相當甜蜜的仙人掌果來形容猶太人的性格,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希伯來語中,有兩句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兩句話比較形象地反映了猶太人堅強向上的性格。猶太人在生活中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但他們絕不是生活的抱怨者,他們習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進行工作。每當遇到困難和意想不到的麻煩時,許多人也許會覺得無法忍受或暴跳怒吼:“怎麼能這樣”、“我無法相信這一事實”。然而,猶太人總是聳聳雙肩,搖著頭輕聲說道:“本來就是這樣。”然後用進一步的努力和昂揚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困難。

《塔木德》上說:“有壓力必有反擊,有忍耐必有反擊,善於等待的人最終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在以色列軍隊中流行一種更明確的說法:“本來就是這樣——可我們肯定會贏。”“本來就是這樣”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兩句話簡明地表達了樂觀主義和充滿希望,已成為猶太人的座右銘。

即便麵對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和日趨緊張的住房,海灣戰爭遭“飛毛腿”導彈襲擊,在以色列政府和百姓中你聽到最多的不是無可奈何的“我們該怎麼辦?”或者“上帝保佑我們”的抱怨聲,而是積極進取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反映了以色列民族的人格,即不論發生什麼都有能力、有信心,保持樂觀和充滿希冀的精神和信念。

猶太人能夠忍受苦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相信“逆來順受,因禍得福”。有一個故事對這句話作出了注解。

拉比雅基尼帶著一隻犬、一頭驢和一盞小煤油燈出外旅行。黑夜來臨,雅基尼看到一間庫房,於是決定在此暫住一晚。由於還不到睡覺的時間,他點燃油燈開始看書。過了一會兒,一陣風把燈吹滅了,雅基尼隻好睡覺。太陽升起時,雅基尼發現,夜裏野獸來過這裏,他的狗已被咬死了,驢子也被吃得隻剩下殘骸。雅基尼提著僅有的油燈繼續前行,來到一座村莊附近,發現鮮有人跡。他這才知道,昨晚盜匪來襲,大肆破壞,甚至將村民屠殺精光。

雅基尼回想昨夜,如果不是風起燈滅犬死驢亡,這燈火、犬吠、驢鳴也許會驚動盜匪,那時恐怕連自己也難逃一劫。由於喪失了一切,結果反倒讓他免遭盜匪迫害。至此,雅基尼悟道:“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人也不可失去希望,要相信世事隨時都有可能因禍得福,經曆痛苦也並不是壞事。”

還有一個關於猶太人因禍得福的事發生於2001年。72歲的美國猶太商人拉利·西爾弗斯坦,在2001年6月與紐約以及新澤西州港務局簽訂99年合同,花了32億美元租下世貿中心大樓。3個月後就發生了911悲劇,世貿中心大樓被飛機撞垮。拉利·西爾弗斯坦既是一個“倒黴鬼”,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為兩座大樓買的保險在“911”後得以兌現,為他掙來了72億美元。

所以,猶太人不把災禍當成是壞事,相信禍可以轉化成福。他們對於痛苦能夠忍耐,能夠逆來順受。這種對痛苦和苦難的忍耐力之強、之大是其他民族所罕見的,這也是猶太人曆經浩劫而生存下來的秘訣之一。所以,你很少會看到或聽說猶太商人因為經商失敗而罷手或因破產而自殺的。

所以,商人隻要具有這種卓越品質,最終總能獲得很大的收益。忍耐是戰勝不景氣的良方,在商界中,無數猶太人成為行業之王,他們基本上都是憑著積極進取精神在逆境中磨煉自己,盡管兩手空空,最終也能成就大業。3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塔木德》上說:“一切幸運都並非沒有煩惱,一切厄運也絕非沒有希望。”“希望一旦萌生,就會久久縈繞心頭;雖說她是可望不可及的天使,卻總能時時給我們以欣慰。”猶太人曆經疾病、貧困、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的威脅折磨,為了生存,抗爭著的猶太人從未失去希望,他們在困苦之中期待救世主彌賽亞再到來。

“救世主彌賽亞必將來臨,應每日盼望,永不懈怠。”“彌賽亞蒞臨時,病人都將獲得治愈,但是愚蠢的人仍將持續他們的愚蠢。”這是《塔木德》中的告誡。這意味著當彌賽亞出現時,除了愚昧的人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能獲得拯救,獲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