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關注信息善用情報(3 / 3)

哈默在蘇聯生活多年,知道那裏有白橡木出口。於是,他又去蘇聯,憑著他的老關係訂購了幾船白橡木板運到美國,他還在紐約碼頭附近設立了一間臨時的酒桶加工廠,作為應急的儲備。後來,他又在新澤西州建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酒桶加工廠,取名哈默酒桶廠。

當哈默做這些事時,“禁酒令”尚未解除,當哈默的酒桶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滾出來時,禁酒令被解除了。人們對威士忌的需求急劇上升,各酒廠的生產量隨之直線上升,但成問題的是需要大批酒桶。此時,哈默早已給酒廠準備好了大量酒桶。生產酒類的廠家有許多,而大規模生產酒桶的工廠卻“隻此一家,別無分店”,所以哈默製造酒桶獲得的盈利,大大超過了酒廠。

哈默的成功,就在於他能從“無”中看出“有”來,作出了果斷的投資決策。細細想來,眼光就是財富,商人要有發現財富的眼光,要有洞察先機、先發製人的能力。

菲勒出生在一個貧民窟裏,他和很多出生在貧民窟的孩子一樣爭強好勝,也喜歡逃學。但與眾不同的是,菲勒從小就有一種發現財富的非凡眼光。他把一輛從街上撿來的玩具車修好讓同學們玩,然後向每人收取05美分。在一個星期之內,他竟然賺回一輛新的玩具車。

菲勒中學畢業後成了一名小商販。他賣過電池、小五金、檸檬水,每一樣都經營的得心應手。與貧民窟的同齡人相比,他已經可以算是出人頭地了。誰也沒有想到,菲勒竟然靠一批絲綢起家,從小商販一躍而成為商人。

那批絲綢來自日本,數量足有1噸之多,因為在輪船運輸當中遭遇風暴,這些絲綢被染料浸染了。如何處理這些被浸染的絲綢,成了日本人非常頭痛的事情。他們想賣掉,卻無人問津;想運出港口扔掉,又怕被環境部門處罰。於是,日本人打算在回程的路上把絲綢拋到大海裏。

港口有一個地下酒吧,菲勒經常到那裏喝酒。那天,菲勒喝醉了。當他步履蹣跚地走過幾位日本海員身邊時,海員們正在與酒吧的服務員說那些令人討厭的絲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感到機會來了。第二天,菲勒來到輪船上,用手指著停在港口的一輛卡車對船長說:“我可以幫你們把這些沒用的絲綢處理掉。”結果,他沒花任何代價便擁有了這些被染料浸過的絲綢。然後,他用這些絲綢製成迷彩服裝、迷彩領帶和迷彩帽子。幾乎在一夜之間,他擁有了10萬美元的財富。

有一天,菲勒在郊外看上了一塊地。他找到地皮的主人,說他願花10萬美元買下來。地皮的主人拿到10萬美元後,心裏還在嘲笑他:“這樣偏僻的地段,隻有傻子才會出這麼高的價錢!”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一年後,市政府宣布在郊外建環城公路。不久,菲勒的地皮升值了150倍。城裏的一位富豪找到他,願意出2000萬美元購買他的地皮,富豪想在這裏建造別墅群。但是,菲勒沒有出賣他的地皮,他笑著告訴富豪:“我還想等等,因為我覺得這塊地應該增值得更多。”果然不出菲勒所料,3年後,那塊地賣了2500萬美元。

他的同行們很想知道當初他是如何獲得那些信息的,他們甚至懷疑他和市政府的官員有來往。但結果令他們很失望,菲勒沒有一位在市政府任職的朋友。菲勒的發跡在許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個謎。解鈴還須係鈴人,他那別具匠心的碑文,也許概括了他不斷在平凡中發現奇跡的傳奇一生,也許能幫助不少人解開他的發跡和致富之迷:“我們身邊並不缺少財富,而是缺少發現財富的眼光。”

經營眼光往往決定一個商人的生意能夠做多大和他會用怎樣的方式賺錢。有一個經營皮鞋的商人看到太平洋一座島嶼上的居民都打著赤腳沒有穿鞋的習慣,於是就認定不穿鞋的島民永不會穿鞋,因此也就不會買鞋。另一個商人看到島上居民打著赤腳,認為這裏的皮鞋市場潛力可觀,因為不穿鞋子的人可以通過引導改變習慣,並且改變習慣後鞋子的需求量將會大有可觀。後一個商人從“無”中看出了商機,他因之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羅素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會做生意的人常常是那些能夠從“無”中看出“有”來的人。商人需要有一雙捕捉信息的眼睛,隻要你善於用眼睛去發現,那麼遍地都是機遇和財富;隻要你善於用心尋找,就能得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