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1 / 3)

科目兩漢選舉,雖有賢良方正、直言敢諫、文學異等諸科,天子臨軒親策之製,初亦由於丞相、列侯、州郡所薦,與本朝鴻詞製科相同。若付主司憑文取人,命之曰進士,則始於隋唐之世也。然其科目甚多,非必靳靳一局,猶存吾黨四科之意。才氣肆贍者,有身言書判科;野處岩棲者,有樂道不仕科。其專主於章句者,惟進士一科耳。進士之科,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至唐之時,已有浮靡無用之論。宋世因之。司馬光複有請設十科取士之法,亦未專重於章句。其專重進士,專以王氏之八比文取人材者,實自勝國成化之世為始。數百年來,士夫非科目不能進身,非八股文不能科目。苟有班馬之才,孫吳之略,不由八股之學,則群相詆訕,斥為粗官,轉成終身之辱。是以士自束發訖於成名,隻須習熟講章,摹擬墨套,此外不須一涉。且防誤入子史一詞,致成疵累。雖有世家大族,芸編插架,隻供作陳設,與鼎彝瓷石,同為美觀,相戒毋敢寓目。一旦得誌成名,以為讀書之事畢矣。王應麟為宋末大儒,嚐言:“習舉業者,苟沽名譽,得則一切委棄,漫不加省,非國家之所望於儒生也。”在宋末舉業已如此,況後之以八比為舉業者也。黃南雷曰:“流俗之倫,雖穿穴經傳,形灰心死至於君盡者矣。苟不策名,皆謂之無成。豈知場屋之外,乃大有事。”卓哉斯言,可以深慨也。本朝初年,用人不次,故八旗科目,時舉時停,深恐習染虛浮,不崇實學,雖翰林學士,不必盡由科目陟階。而其時人材蔚然,實有偉器,即漢籍中高士奇、朱彝尊輩,亦何愧於八比之土。且文物之盛,盛於製科,製科之盛,盛於數布衣、例監而已。乾嘉以來,士風漸以科目相尚,翰林史職亦不能更以他途進身。斯所以八股之學益專,博涉之誌益替。甚至科目出身之官,雖有懵然不解時務、不達典章,亦必群相見諒,曰“讀書人固應恕之”,與古人通經致用、讀書明理之論,大相背矣。

舊製:第一場書藝二篇,經藝一篇,如未通經者,作書義三篇;第二場論一篇;第三場策一道。順治十一二年鄉會試,改為第一場書義三篇,經義二篇;第二場論一篇,判五條;第三場策三道。順治十四五年鄉會試,又改第一場書義三篇,經義四篇;第二場論表各一篇,判五條;第三場策五道。康熙二年,停止八比書藝經藝,改鄉會試為兩場,頭場策五道;二場四書論一篇,經論一篇,表一道,判五條。八年,仍複舊製。乾隆二十二年,易表以時,而去論判,且移經文於二場。二十三年,複於第一場增性理論一篇。四十七年,始改今製,頭場四書八比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題目皆由欽定;二場五經八比文五篇;三場策五道。愚按五策果能條對切實,亦可征其學問。所惜主司去取,皆以第一場四書文為鵠,他藝概置之不論。策論將原題所問,竄為所答,改歟字為也字而已。蓋中式後進呈者,惟四書首藝。闈墨之刊刻者,亦隻首藝。其餘文字,皆束置如棄,雖有磨勘,亦屬具文。合場士子萬人,縱有一二條對策問,主司輒恐征引出於臆造,憚於考定;又恐斷章取義,全文或涉忌諱,轉致棄之不錄。是以士子相戒悉以空文敷衍而已。

又考順治十四年正月,諭令此後停止八旗考試例。康熙二年,以八旗生員無上進之階,特準鄉試一次,取中滿州舉人二十一名,蒙古十七名,漢軍一百一十八名,谘送吏部錄用,未取中之生員悉除之。次年八旗亦無會試。六年九月,複命八旗與漢人同場一例考試。八年鄉試,滿蒙共取十名,漢軍取中十名。十五年複停八旗考試例,至二十九年重準舉行。三十二年議準鄉試增滿蒙舉額六名,漢軍三名,會試額滿蒙取中七名,漢軍取中四名。三十五年、四十一年又遞廣八旗鄉試中額,滿蒙七名,漢軍四名。嗣後又改為臨時奏請,不限成額。

考唐宋設科之門甚多,故謂之科目。今則專設進士一途,是有科無目矣。古人最重製科,中在四等者,尚可比於一甲進土。而進士又有四甲、五甲等第,朱子即五甲進士出身,見於圭封亭題《紹興十八年題名碑》。以文公之學,且中在五甲,則製藝去取之憑,又安在也。其題題名碑雲:“若使當年無五甲,先生未免落孫山。”

又《隨園隨筆》雲,李讚皇不喜科目,曰:“好騾馬不入行。”金衛紹王不喜進土,曰:“高延玉人材非不佳,可惜出身不正。”以其中進士故也。此故高其技者與深惡進士者,通是一病,傳曰“有所好惡,則不得其正”是也。

又雲,汪伯彥未第時,開館於王氏。秦檜當國,專以王氏新經字學取士。吳敏為蔡氏所薦,執政於靖康時,故亦崇奉王氏。安石學術之謬,甚於政事,如禁人讀史漢,以子雲、馮道為得聖人之時也。

博學鴻詞製科經學製科康熙八年,既複八比之文,天子念編纂《明史》必需績學能文之士,乃詔啟博學鴻詞之科,以羅博洽之彥。無論京外現任及已仕、未仕、布衣、罷退之士,均準薦舉。內由三品以上大員科道禦史、外由布按兩司以上,各舉所知,惟翰林不預焉。十七年詔下,次年己未三月初一日,試於體仁閣下。直隸省薦舉十五人,江南六十七人,浙江四十九人,山東十三人,山西十二人,河南五人,湖廣六人,陝西九人,江西三人,福建三人,貴州一人,其餘用兵省分未薦,共得一百八十三人,取海鹽彭孫等五十人。雍正十一年,複舉鴻詞科,凡四年,至乾隆元年丙辰,試於體仁閣。滿洲五人,漢軍二人,直隸三人,奉天一人,江南七十八人,安徽十九人,浙江六十八人,江西三十六人,湖北六人,湖南十三人,福建十二人,河南五人,山東四人,山西三人,廣東六人,陝西四人,四川一人,?弦蝗耍捕倭呷耍∫壞任迕仁閌詮葜埃浣趼諼凇6∷炔故裕慈⊥蛩閃淶人娜恕G∈唚耆繕輳倬е浚患穌唚諼窀嗌濫攘巳耍諡乇U甙巳耍4巳頻萌俗釷ⅲ境拋髦遙喑鯰詿恕1揭豢疲趼詡鱟哉磐㈣矗饈蘊獬鯰諂湫執笱空磐⒂裰鄭跤幟旮τ夤塚皇蔽綽嘉醇鮒浚宋匠鯰謁薰梗熳鞲枋讕噅凇7燦鮒浚蘼廴÷洌苑譴迦逅資拷男業妹嚦殺紉病?

己未試題:《璿璣玉衡賦》,《禦製省耕五言排律詩二十韻》。丙辰:《五六天地之中合賦》,《山雞舞鏡七言排律詩》。

己未宏詞科征士題名法若真(山東高密人,順治丙戌進士。原江南布政使,今候補。與試未中。)

施閏章(江南宣城人,順治己醜進士。原江西湖西道參議,今候補。取二等二名,用侍讀。)

曹禾(江南江陰人,康熙甲辰進士。原內閣辦事中書,今候補。取二等二十二名,用編修。)

陳玉基(江南宜興人,康熙丁未進士。現任中書科中書。與試未中。)

米漢雯(順天宛平人,順治辛醜進士。原河南長葛縣知縣,行取主事。取二等五名,用編修。)

沈珩(浙江海寧人,甲辰進士。候選內閣中書。取二等三名,用編修。)

汪琬(江南長洲人,乙未進士。告病戶部主事。取一等十九名,用編修。)

陳維崧(江南宜興人,生員。取一等十名,用檢討。)

趙進美(山東益都人,庚辰進士。現任河南河北道參政。與試未中。)

秦鬆齡(江南無錫人,乙未進士。原翰林院檢討,革職,保舉湖南軍前用。取一等八名,用檢討。)

尤侗(江南長洲人,拔貢生。降調直隸永平府推官。取二等十一名,用檢討。)

吳農祥(浙江仁和人,生員。與試未中。)

王頊齡(江南華亭人,丙辰進士。現任太常寺博士。取一等六名,用編修。)

李開泰(順天大興人,丙午舉人。與試未中。)

倪燦(江南上元人,丁巳舉人。取一等二名,用檢討。)

田雯(山東德州人,甲辰進士。原工部營繕司郎中,今候補。與試未中。)

陸(浙江平湖人,丁未進士。原秘書院典籍,今候補。取一等十二名,用編修。)

方象瑛(浙江遂安人,丁未進士。候補中行評博。取二等十五名,用編修。)

朱彝尊(浙江秀水人,布衣。取一等十七名,用檢討。)

湯斌(河南睢州人,壬辰進士。原江西嶺北道參政,降調休致。取一等十八名,用侍講。)

葉封(湖廣黃陂人,己亥進士。原西城兵馬司正指揮,今候補主事。與試未中。)

王岱(湖廣湘潭人,己卯舉人。現任京衛武學教授。與試未中。)

傅山(山西太原人,布衣。臨試告病。)

馮行賢(江南常熟人,布衣。與試未中。)

林堯英(福建莆田人,辛醜進士。現任戶部江西司主事。與試未中。)

鬱植(未試病故。)

陳僖(直隸清苑人,拔貢生。與試未中。)

徐钅九(江南吳江人,監生。取二等八名,用檢討。)

羅坤(浙江會稽人,監生,與試未中。)

彭孫(浙江海鹽人,己亥進士。候選主事。取中一等第一名,用編修。)

陸元輔(江南嘉定人,布衣。與試未中。)

畢振姬(山西高平人,丙戌進士。休致湖廣布政使。與試未中。)

馮雲驤(山西代州人,乙未進士。現任刑部四川司郎中。與試未中。)

白夢鼐(江南江寧人,庚辰進士。現任大理寺左評事。與試未中。)

方象璜(後期未試。)

錢芳標(丁憂未試。)

王紫綬(河南祥符人,丙辰進士。休致浙江參政糧道。與試未中。)

張烈(順天大興人,庚戌進士。候補內閣中書。取一等三名,用編修。)

杜越(直隸客城人,貢生。臨試告病。)

紀炅(直隸文安人,生員,到京病。)

李來泰(江西臨川人,壬辰進士。原任江南蘇鬆道參議,今候補。取二等一名,用侍講。)

袁佑(直隸東明人,拔貢。現任內閣辦事中書。取一等十六名,用編修。)

高層雲(江南華亭人,丙辰進士。候選中行評博。與試未中。)

陳九勝(未試病故。)

譚吉璁(浙江秀水人,例監。山東登州府知府。與試未中。)

孫(浙江嘉善人,己卯舉人。現任直隸開州知州。與試未中。)

陳鴻緒(浙江鄞縣人,舉人。原任江南睢寧縣,革職。取二等二十二名,用檢討。《宏博錄》作陳鴻績。)

汪(貴州貴陽人,己酉舉人。候選知縣。與試未中。)

王鉞(山東諸城人,己亥進士。休致廣東西寧縣。與試未中。)

趙廷錫(陝西膚施人,辛酉進士。原良鄉縣知縣,今候補中書。與試未中。)

李念慈(陝西涇陽人,戊戌進士。現任湖廣景陵縣。與試未中。)

徐懋昭(浙江鄞縣人,甲辰進士。現任江南沛縣。與試未中。)

高詠(江南宣城人,貢生。取二等二十七名,用檢討。《宏博錄》作候選知縣。)

李澄中(山東諸城人,拔貢。取二等十六名,用檢討。)

陳懷真(山東兗州人,貢生。與試未中。)

王穀韋(丁憂來試。)

黃宗羲(患病不到。)

黎騫(江西臨川人,拔貢。取二等二十六名,用檢討。秦瀛《宏博錄》作江南人。)

王嗣槐(浙江錢塘人,生員。年老,特賜內閣中書銜。)

許孫荃(江南合肥人,庚戌進士。刑部四川司員外郎。與試未中。)

徐嘉炎(浙江秀水人,監生。取一等十一名,用檢討。秦瀛《宏博錄》作候選州同應薦。)

王孫蔚(陝西臨潼人,壬辰進士。原湖北糧道參政,今候補。與試未中。)

張瑞征(山東萊陽人,壬辰進士。原河南汝南道副使,今候補。與試未中。)

戴王綸(直隸滄州人,乙未榜眼。原江西糧道參議,今候補。丁憂未試。)

汪(浙江仁和人,丙辰進士。現任行人司行人。取一等四名,用編修。)

王含真(山西猗氏人,丙辰進士。與試未中。)

侯七乘(山西汾陽人,戊戌進士。原江西廣信府同知休致。與試未中。)

夏る(浙江烏程人,貢生。後期至未試。)

喬萊(江南寶應人,丁未進士。原內閣中書,今候補。取一等五名,用編修。)

劉瑞遠(順天三河人,乙酉舉人。原江南海州,革職。與試未中。)

吳任臣(浙江仁和人,生員。取二等二十一名,用檢討。)

郎戴瓚(浙江錢塘人,生員。與試未中。)

龍燮(江南望江人,廩監生。取二等二十八名,用檢討。《宏博錄》作例監候選州同。)

李鎧(江南山陽人,辛醜進士。現任蓋平縣知縣。取二等七名,用編修。)

趙驪淵(浙江上虞人,己酉舉人。與試未中。)

陸次雲(浙江錢塘人,例監。考定州判。與試未中。)

朱培(浙江人,歲貢。考定訓導。與試未中。)

顧鼎銓(浙江仁和人,甲午舉人。現任蒲縣。與試未中。)

毛升芳(浙江遂安人,拔貢。取二等二十四名,用檢討。)

徐之凱(浙江西安人,戊戌進士。現任陝西真寧縣。與試未中。)

毛際可(浙江遂安人,戊戌進士。現任祥符縣。與試未中。)

張英(浙江海寧人,癸醜進士。候選內閣中書。與試未中。)

邱象隨(江南山陽人,拔貢。取一等二十名,用檢討。)

黃虞稷(江南江寧人,廩生。丁憂未試。)

許自俊(江南嘉定人,庚戌進士。候選知縣。與試未中。)

李芳廣(河南柘城人,甲辰進士。原壽光縣,今候補中書。與試未中。)

宋實穎(江南長洲人,庚子舉人。與試未中。)

楊還吉(山東即墨人,生員。與試未中。)

黃始(江南吳縣人,生員。黜革。與試未中。)

施清(江南人,例監。現任陝西布政司經曆。與試未中。)

宋維藩(浙江建德人,貢生。候選州同。與試未中。)

陸隴其(浙江平湖人,庚戌進士。原嘉定縣,革職。丁憂未試。)

申維翰(江南江都人,廩貢生。年老,特賜內閣中書銜。)

柯崇樸(浙江嘉善人,明榜貢生。候選內閣中書。丁憂未試。)

沈筠(浙江仁和人,進士。取二等九名,用編修。)

程易(江南休寧人,例監。與試未中。)

程大呂(湖廣孝感人,癸醜進士。與試未中。)

嚴繩孫(江南無錫人,布衣。取二等末,用檢討。)

許先甲(浙江仁和人,廩監。《宏博錄》作許先甲。與試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