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1 / 3)

滿洲原起滿洲舊國,位居震方。《易》曰:“帝出乎震。”天地萬物之所自也。中國山川,首居隴蜀,綿延起伏,曆泰華萬裏而極於碣渤,是宗長白山之統脈也。根底宏遠,氣運茂鬱,積數千年而啟我大清萬年之業,猗歟盛哉!謹按軒轅畫井始遼,有虞氏剖遼東為營州,以封軒轅之裔,於是建有肅慎之國,孤竹之君,而金遼舊部之基也。東接朝鮮,西南北三麵襟帶蒙古各部之地。治則眾星拱宸,戰則鞭撻四應。自亳之興,天實相之。先民以來,未之有也。滿洲之俗,同於蒙古者衣冠騎射,異於蒙古者語言文字。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蒙古則逐水草為行國,專射獵而無耕種也(自我朝混一海宇後,今蒙古汗王所居,俱有城垣宮室。且地氣漸和,土膏野渥,招農佃種,收獲豐穰。惟其部屬丁壯尚存行帳之俗)。我朝始祖所都之地,曰俄漠惠之野、鄂多裏之城,即今吉林甯古塔地。四祖及太祖發祥之基,距今盛京稍東二百七十裏,舊名赫圖阿拉。我朝未得遼沈以前,四世鹹宅於此。本為遼金之地,索倫則遼人苗裔,混同江則金人苗裔俱在焉(金之興始於呼倫貝爾,遼之興始於伯都訥)。當太祖發祥之初,遼金舊城語言相同之大國,滿洲五部:曰完顏,曰蘇克蘇護河,曰渾河,曰棟鄂,曰哲陳;長白山二部:曰訥殷,曰鴨淥;東海三部:曰渥集,曰瓦爾喀,曰庫爾喀;扈倫四部:曰葉赫,曰哈達,曰輝發,曰烏拉。此外若瓜爾佳、若富察、若佟佳等數十姓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郭。土著習射獵,知稼穡,非如蒙古行國可比者也。天命以先來歸者,編為舊滿洲。崇德以後撫有者,編為新滿洲。迨康熙十午後所收之墨爾根之索倫及絕北打牲各部,亦號曰新滿洲,皆與在京八旗舊滿洲稍有不同。至東北使犬部之赫哲,使鹿部之奇勒爾,庫頁部海島雜處之赫哲、費雅哈、鄂倫春,與今貢貂之赫哲各部,皆不編佐領,不列入滿洲八旗。

龍興舊部及滿洲各國、長白山各國,崇德以先歸附者,大都入於上三旗滿洲。崇德以後來歸之東海部、扈倫部各國,多入於五旗滿洲。在京則分隸八旗,在外則環於盛京、興京境內。若居近吉林之錫伯人,居近伯都訥之卦勒察人,居近琿春之庫爾喀人,皆分駐佐領治之,隨地隨時編入軍籍,統稱吉林兵,不稱滿洲兵。黑龍江北之索倫人、達瑚爾人、鄂倫春人統稱黑龍江兵,亦稱索倫兵。若極北之打牲烏拉人,即仍其舊名,不列入滿洲之籍矣。又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所屬第八佐領下係卦爾察人,第十七佐領下係俄羅斯人,皆以率先來歸附入上三旗。東三省之兵最精騎射,朝廷仿兩漢選甘涼豪傑之製,每隔十餘年一選占林、黑龍江兵,拔其材武,入備宿衛。先由將軍選拔,送交寧古塔居住數年,再移駐於盛京二年,然後貢入京師。拜官者附於各旗,曰伊徹滿洲,曆三世始官文職。不中選者仍回原籍當差。退休願歸原籍者聽之。

下五旗滿洲,或皇後、皇貴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若大臣建立勳勞,亦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至蒙漢軍大臣著有功績,或撥入本旗滿洲,或抬入上三旗滿洲;及內務府人撥入外三旗滿洲佐領,皆隨時出於特恩,不在定例。

漢軍各旗內亦有滿洲人,如正白旗漢軍石氏,本出於蘇完瓜爾佳氏,因都統石廷柱之先,曾仕於明,投誠後分隸漢軍。又正藍旗漢軍第四參領屬下第四佐領,係康熙十二年由滿洲撥人。

臣按八旗宗室滿洲蒙古漢軍,次序井然,所以區別親疏也。但天命以前宗人內哄時,景從效順者,舊部之臣也。其時內務府佐領、管領已有漢姓之人,即今之內旗鼓內漢軍也。克定東海、扈倫等部滿洲時,已有科爾沁蒙古兵也。要之滿蒙漢雖有親疏之別,而科爾沁之蒙古,已非新滿洲可比,尤非北部青海可比。而內三旗之漢姓,亦非天佑、天助之兵可比也。

又按《禮經。王製》,四海之內,方僅三千裏而已,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其時百越尚未盡開,故以江以衡為限。流沙即今之瀚海,恒山遠在邊塞,當時皆為內服。應氏謂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蹙;秦而下,東南展而西北縮。是我滿洲舊部之地,固為三代內服,自秦而後,始有中外之分也。

八旗原起國朝發祥於長白山,姓愛新覺羅氏。始興於寧古塔,奄有遼左,已曆累世。八旗之製,最為精詳。凡我顯祖宣皇帝位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裔,謂之覺羅。自聖祖仁皇帝位下之子孫,謂之近支宗室,凡命名皆隨天潢,用弘永綿奕載衍派。嗣聖位下子孫凡在三服以內者,並下一字偏旁亦排,用玉心絲言也。宗室有罪黜為紅帶子,覺羅有罪黜為紫帶子(此例道光年間已停止)。

內務府三旗,分佐領、管領。其管領下人,是我朝發祥之初家臣;佐領下人,是當時所置兵弁,所謂凡周之士不顯亦世也。

鼎業日盛,滿洲、蒙古等部落歸服漸多。於天命元年前二載,遂增設外八旗佐領。而內務府佐領下人,亦與管領下人同為家臣,惟內廷供奉親近差事,仍專用管領下人也。

國家既設外八旗,列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護從禦營也;列鑲白、正紅、正藍、鑲紅、鑲藍為下五旗,隸於諸王統帶也。其各衛府家臣曰王包衣(隻有下五旗,無上三旗),除不得挑各旗錢糧及預選秀女外,其餘登進之階,與八旗相同。若食錢糧,隻準在本府也(按:清語對音應作波衣,相沿作包衣)。戶下旗人,原是舊日勳戚自帶之兵,今皆歸於八旗各該佐領名下。

莊頭旗人,或國初帶地投充,或由兵丁撥充屯田,今皆歸內務府會計司管轄,不列於佐領、管領之內。若考試登進,則暫附於管領。

旗人之家人,雍正六年以前收養者,隨同出征,殺賊立功,亦許登進。有公罪銷檔之旗人,隻黜本身旗籍,子孫仍在檔冊(檔冊即譜係也)。有卑賤之罪,則並其子孫除之。莊頭有罪,除為壯丁。家人經主人銷檔遣去者,謂之開戶。

八旗方位八旗分兩翼,左翼鑲黃旗在東北,依次而南曰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旗在西北,依次而南曰正紅、鑲紅、鑲藍。若內務府三旗,則列在皇城以內。各按旗分,星羅棋布,拱繞宸居也。

滿蒙漢旗分外八旗各有滿洲、蒙古、漢軍,實二十四旗也。吉林寧古塔舊部及天命、天聰年來歸之遼金、完顏、棟鄂等國人為舊滿洲,後收遼金散處各部為新滿洲。蒙古乃蒙部人民。漢軍乃遼東、三韓、三衛人民,國初稱曰烏真超哈,亦稱遼人。或內地遷於關外,如丁令威、管幼安者也;或明季勳戚投旗者也。孔、尚、耿三王所領之天佑兵、天助兵亦隸焉。

鑲黃旗滿洲內有俄羅斯佐領一缺,原命俄羅斯人伍朗各裏管理,後隸滿洲官員領之,今隻準作五品以下武職,非高麗入旗之索羅豁滿洲比也。

內三旗佐領下,有滿洲,有旗鼓,無蒙古、漢軍。其滿洲與八旗源派相同,旗鼓多係左近長白山遼金舊部。有漢姓之人,蓋久家朔方者也,在內務府仕進與滿洲同,今考試歸於漢軍。按《滿洲姓氏通譜》內謂之滿洲旗分內漢姓人、高麗佐領下人曰索羅豁滿洲,仕進與滿洲同。又有回子佐領,由內三旗人員補放,佐領下人準作五品以下武職,不得為文官,其食餉兵丁,亦另有額數,以示區別也。

內三旗管領,初謂之渾托和。每一管領下統有滿蒙漢三項人,康熙年間考試,均歸於滿洲,今則漢姓人亦歸於八旗漢軍考試。由科甲出身,胥隸漢缺,未詳始自何時也。在內府仕進及升轉京堂者,仍隸滿缺,在《通譜》內亦謂之滿洲旗分內漢姓。

八旗姓氏八旗姓氏,與三代之製相同,百世不易者也。凡子孫命名,各以其行派為稱,不係本氏。固因字多省文,亦古人公族不言姓之義也。其源派有《八旗滿洲姓氏譜》可稽,若古之伊耆氏、官氏、新稚氏、赫胥氏、陸終氏、菟裘氏、運奄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漆雕氏、沈猶氏,頗似今之滿洲姓氏。

祭祀祭祀俗曰跳神,蓋祧祭之訛也。跳神是祭遠祖,非祭三代祖考,於此可證。至祭品或用羊用豕,並設白酒、糯餅、蕎糕、粟飯,頗與古人祭用少牢、特豚、黑餅、白餅、元酒、稷、黍相合。惟古之庶人無廟,隻薦肴饌,今旗人祭祀,純用公族大夫之禮,似稍奢,非不典也。

神板神懸木板或木龕於西上,是妥神之靈也。或有軸像,或虛位望祭。其軸像繪神三尊,一為關帝,一為觀音,一則袍髯也。相傳我朝向前明索神佛像,使還,得奉關帝、觀音、土地三像而歸。愚按家家所供者,應是奉來神像,當日即與祖先供奉一龕,後世因之,不敢更易也。神式如長矛,又有刻木為馬,聯貫而懸於祭所者,應是陳其宗器以示武功(或雲當日軍行無定居,每祭天地,則豎一杆為神憑依,後世因之,不敢易)。

五等古以公侯伯子男為五等,今有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共為九等,與品官同也,惟宗室爵秩中,似有大小兩五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奉恩鎮國公、輔國公,大五等也(皆用寶石頂戴);不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皆珊瑚頂)、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小五等也。列爵子弟之應授封秩者,於年屆十歲,已能習射,由宗人府先帶領引見,或賞翎枝,或賞緞帛,曰考應封。

紅絨結頂禦用常冠、皇子常冠皆用紅絨結頂(俗謂算盤結)。國初未定常冠頂戴之製,時品官及士族子弟,皆用紅絨不結頂(俗謂菊花頂)。舊製曰尖纓冠,其製如江南楊梅半顆。今外省誤以菊花頂為紅絨結頂,非也。(《通禮。冠服製》雲:民人冬夏帽上不得用紅絨大結頂。是閑散旗人可用也。)

上賜大臣禦用冠服,私家尊藏,不能服用。乾隆四十一年,先文肅七十壽辰,蒙禦用冠服之賜,並未敢衣而入謝。嘉慶庚辰四月,英煦齋參知(和)五十壽辰,亦蒙賜冠服,泥於衣而入謝之義,一時非之。

康熙三十二年,雲督範承勳在口外迎鑾,蒙賜貂帽、貂褂、狐腋袍,並命次日服之來謝,但未悉次日果戴禦冠入謝否,應俟考。

花翎本朝最重花翎,如古之珥貂也。其例應隨秩戴翎者,宗室中貝勒、貝子三眼花翎,鎮國公雙眼花翎,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單眼花翎。親郡王爵秩雖崇,非蒙特賜,轉不能戴。雖已賜有花翎,遇朝冠仍不戴用。凡皇子分封之親郡王,皆不賜翎也。

《明輿服誌》載,公侯伯朝服,皆加籠巾貂蟬,插雉尾(公玉蟬,侯金蟬,伯玳瑁蟬)。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似與今三眼、雙眼、單眼花翎之製相同,惟雉尾、鵝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品官之例有翎者,內廷王、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讚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健銳精捷各營之統領、參領、副參領、委參領、鑾儀衛之滿洲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治儀正(漢軍官無翎)、禦茶膳房之尚膳正、尚茶正、二三等侍衛、上虞備用處之三四五品官,皆準戴花翎。各項藍翎侍衛、六品苑丞、滿洲整儀尉、鳴讚鞭官、前鋒校、擴軍校、藍翎長、各府邸四五六品護衛,皆準戴藍翎(善馬射、善鵠射、十五善射及善撲營各官,均在侍衛之列,例準戴翎)。

此外翎枝最為難得,非軍功不準保薦。若建績大臣及賞賜王公宗室大員子弟,並行圍、較射、射牲、讚禮嫻熟等項,皆出自特恩,非臣下所可擬請者也。道光二十八年,恭修玉牒告成,提調官宗室增慶,經定親王載銓奏獎賞戴花翎,此為別項勞績保翎之始。此例一開,則山陵奉安、海運事宜、勸捐、抽厘,均相率奉行矣。